老中医治疗疑难杂症的八个方法( 二 )


5、化瘀通络方 用于水湿停滞 , 泛溢肌肤、挟痰挟瘀、经络不通而致郁胀证 。 常用药物有:酒桑枝、丝瓜络、姜黄、木瓜、生薏苡仁、通草、制天南星、橘络、鸡血藤、当归 。 方中药味多为宣通之品 。 宣可去壅 , 通可行滞 , 尤其天南星伍橘络 , 善去经络中之风痰 , 姜黄为行血利气之药 , 具通利经脉之功 。 本方对于无明显脾肾虚之象 , 偏于经脉瘀阻者 , 用之较为合适 。
四、达郁法
我用的是达郁汤方 , 用于脏腑气郁 , 寒热交杂之证 。 症见腹胀 , 胁痛 , 纳呆 , 肠鸣 , 口苦 , 口黏 , 大便或干或溏 , 小便黄 , 舌苔薄腻或厚腻黄 , 脉象沉滞或弦滑等 。 方以柴胡、苍术为君 , 以疏木土之郁;臣以香附、草果 , 助君药之用;郁则气必滞 , 佐以枳实以理气;郁久必生热 , 佐以栀子、黄芩、蒲公英以清热;木土壅郁 , 乱于腹内 , 故又佐以少量羌活、防风 , 既可祛除湿邪之胜 , 又可鼓荡气机之滞;白芍既可柔肝又可护阴;甘草调和诸药用以为使 。 若口渴 , 加知母;心烦 , 加竹叶、灯心草;纳差 , 加炒麦芽、炒神曲;大便干 , 加决明子;便溏 , 加白术、白扁豆 , 去栀子;恶心 , 加制半夏、陈皮 。
常用药物有:柴胡、白芍、炒枳实、炒苍术、制香附、草果、黄芩、栀子、蒲公英 、防风、羌活 。
五、运通法
腑气不通 , 脾气失运之证 , 较为多见 , 常有腹胀 , 纳呆 , 食少 , 嗳气 , 大便不畅 , 舌苔白厚等症状 , 脉多呈怠缓或沉滞 。 予治疗此证 , 以运通为法 , 立运通汤方 , 效果较好 。 方以槟榔、牵牛子 , 通可行滞为君;以蔻、 砂醒脾畅中为臣;以茯苓健脾渗湿 , 以楂、曲消运化滞为佐;诸药合用 , 共奏运通之效 。 有热 , 加黄芩 , 中寒胃痛气上逆者 , 加丁香 。
常用药物有:槟榔、炒牵牛子、草豆蔻、豆蔻(后下)、砂仁(后下)、茯苓、炒麦芽、炒神曲、炒山楂。
六、灵动法
临床上 , 有许多内科病宜轻而取之 , 若用重剂会适得其反 。 遇此类病症 , 我每用有轻灵、 灵利之性的方药进行治疗 , 效果较好 , 我则名其曰灵动法 。
一般来说 , 此法适宜于小虚小实之证 , 具有药味少、分量轻 , 或药味虽多而分量很轻的特点 。 如胃气虚弱又不耐药的患者 , 出现纳少 , 胃胀 , 噫气 , 喜暖恶寒 , 舌质偏淡、苔薄白 , 脉弱等 , 我常用轻量香砂六君子汤加味 , 往往能取得很好的疗效 , 否则药过于病 , 有治胃反伤胃之弊 。 药虽轻 , 但颇有灵动的作用 , 缓缓图之 , 渐治渐佳 , 属于“王道”用药 。 再如外邪袭肺较轻的咳嗽 , 视其风寒、风热不同 , 亦宜用灵动法治之 , 一是因为病邪较轻 , 无需重剂 , 再者新感咳嗽 , 用药宜动不宜静 , 否则不利于外邪外出 。
七、 燮理法
我在治疗内科杂病中 , 经常遇到阴阳、气血、脏腑功能失调等病证 , 这类患者 , 一般病程较长 , 病情不大重 , 用其他方法治疗又不太合适 , 我常用燮理法治之 , 往往效果较好 。 我用山前汤(经验方)治疗慢性泄泻 , 也属于燮理 。 此方深得一阴一阳之理 , 用之得当 , 效果明显 。
常用药物有:生山楂、炒山、生车前子(包煎)、炒车前子(包煎) , 依据病情 , 可加入羌活、独活;有腹痛欲便 , 便后痛止者 , 加入痛泻要方;内有积热者 , 加入葛根芩连汤;偏脾虚者 , 加入炒山药、生山药 , 此二药生、熟并用 , 亦是燮理阴阳之义 。
我亦常用二加龙骨汤加味 , 治疗阴阳失调的低热 , 效果也很好 , 其方为制附子、白芍、生龙骨、生牡蛎、白薇、炙甘草、生姜、大枣 。 此方原本主治虚劳不足 , 男子失精 , 女子梦交 , 吐血 , 下利清谷 , 浮热汗出 , 夜不成寐等证 。
八、 固元法
此法是多用于久病 , 或正气内夺 , 或正虚似邪之证 。 虚证是多种多样的 , 兹不赘述 , 但在虚证中要注意到元气之虚 。 元气是人身之根本 , 元气旺则身健寿永 , 元气虚则易罹疾患 , 且又缠绵难愈 , 往往出现正虚似邪之象 , 若以外邪治之 , 非也 。 我常用菟丝子、补骨脂、淫羊藿、山茱萸、枸杞子、人参等味培补元气 , 效果较好 , 这是治疗一般元气虚弱之证 。 若元气大虚或暴脱 , 当另寻固元挽危之方药 , 不可不知 , 不可不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