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舌尖上的乡愁——“大菜”济南府


 济南|舌尖上的乡愁——“大菜”济南府
文章插图
▲昔日辉煌一时的燕喜堂芙蓉街店如今门前冷落,就连许多“老济南”也不知道此店的渊源来历。
济南菜是鲁菜的重要分支,与胶东菜不同的是,济南菜是一种“大菜”,充满了夫子之道与阶层美学。
两不厌,十不食,2000多年前的孔子便对食物有着精致的要求。
这种对待食物的态度不可避免地传递到济南菜的烹饪哲学中去。端正、精细,充满了堂堂之气,这是鲁菜独有的气场,而要养成这种气场,则需要多年的功夫。鲁菜大师颜景祥曾对采访人员讲述自己在燕喜堂做学徒的日子。“那时候,学徒得3年才能出徒,一开始只能做拉水车、拉风箱、送外卖、择菜洗菜这些粗活,第二年学发干货,第三年才能‘站墩子’切菜。俗话说‘七分刀工,三分做法’,我那会儿练得手腕都发肿,学鲁菜就得先练扎实的基本功,要不就不会走远。”
“我刚到燕喜堂时,看到柜子里满满的海参、鱼翅等干货,像扇子大的鱼肚能发到六七厘米厚,鱼翅、海参都是顶级的,而现在有些饭店用的海参像豆虫一样……”
 济南|舌尖上的乡愁——“大菜”济南府
文章插图
▲所谓济南菜,一半在湖里。湖鲜是济南这座城市质朴的礼赞。图为几名踩藕的师傅在大明湖中忙碌地工作。
海外学者朱浩东从小吃鲁菜长大,在他看来,吃鲁菜,至少应该懂得少许鲁菜的技法,这样才能吃出美感来。“我父亲主张味觉教育。在他看来,孩子的味觉感受比较少,要知百味,知千味,知万味。永远点他喜欢的菜,味觉感受比较窄。带孩子点菜的时候,每次除了自己家常吃的菜,再试着点一两道新菜,对孩子的成长是有好处的。教育上也讲温故而知新,三成旧,七成新。但是,吃饭不一样,七成是吃得比较习惯的,两三成是新的,这在开拓视野上非常重要。”
请客人吃饭,朱先生一家也有自己的家训。一般会点几道菜先吃着,因为一次点完所有的菜需要占用很长一段时间,加上不知道客人喜欢吃什么、有何禁忌,又不好直问,间接通过前面点的菜,观察客人吃得量多量少,继续问一两个问题,这时大家经过聊天,谈话的氛围比较轻松了,再做调整比较合适。
“从小熏染到这样的家庭文化,无论去大铺子还是小铺子,也要遵守这样的点菜方式。本来要吃银丝卷或者烤馒头,但是因为这天的菜可能口咸了或者口淡了,就会调整成打卤面,改天再来光顾。作为食客,一般不兴麻烦师傅的,也从不催菜。”
 济南|舌尖上的乡愁——“大菜”济南府
文章插图
▲王义均在发扬中国鲁菜文化上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成为当今山东风味菜肴名师中继往开来的一代高师。
于晓波先生是一位鲁菜大师,他说过去人们吃鲁菜特别讲究。“鲁菜是‘大菜’,是官府菜,它有着一整套的仪式来辅佐一道菜的滋味。”
以宴会菜来说,先上凉菜,之后上头菜。头菜不是西餐里说的前菜,而是主菜,比如海参席的头菜就是海参,燕翅席的头菜就是燕窝或鱼翅。上完头菜这道重头戏后,再上酒菜,也就是炸菜。之后是清淡爽口的炒菜,比如芫爆一类的菜。然后追一道汤,像烩乌鱼蛋汤,在鲁菜里也算是烩菜,乌鱼蛋里有白胡椒粉和醋的酸辣口,喝完酒后喝这个汤特别开胃开胸,之后客人能再多喝几杯酒。上完烩菜,再上鱼、红烧肘子等。然后才是汤,比如贵妃鸡,可当汤菜,又可当饭菜。汤之后上点心,比如同和居独占鳌头的三不粘,或者拔丝苹果。最后再上面点,银丝卷、烤馒头。这一套菜吃下来得有节奏,不能像现在呼啦一下全堆在桌儿上看着。
 济南|舌尖上的乡愁——“大菜”济南府
文章插图
▲中国厨师节上,鲁菜掌门人颜景祥登台献技,亲手制作“葱烧海参”。
过去,服务员也叫堂官,他说走俩菜,后厨才敢做,他说停,你就得停。比如客人聊着天,服务员有眼力见儿,他就不让上菜了,等客人又吃上喝上了,再接着上。过去的宴席也讲究分餐,那时叫布菜,都由服务员来承办,但是菜不会完全分完,桌子上总会留一点儿,让请客的人觉着有面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