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变废为宝的智慧:以蔡伦为例,谈谈古人为何要物尽其用?( 二 )


文章插图
在这种情形之下,人们不得不物尽其用,延长物品的使用寿命,抑或是想方设法的将垃圾变废为宝,从而减少垃圾产出,以达到改善环境的目的。四、源于农业生产的需要中国古代,农业是国家经济的基础,为了增产,古人可谓是绞尽脑汁。《诗经》中有相关记载:“荼蓼朽止,黍稷茂止。”说明当时已经认识到草木肥对于农业生产的帮助。但是光是这些还不够满足农业生产所需,慢慢的,人们也发现了不止有粪便可以肥田,生活垃圾也可以用来沤制肥料,在陈旉《农书》记载道:“凡扫除之土,燃烧之灰,簸扬之糠秕,断藁落叶,积而焚之,沃以粪汁,积之既久,不觉其多。”不仅如此,还可以利用动物羽毛等沤制肥料,在王祯的《农书》中记载:“一切禽兽毛羽亲肌之物,最为肥泽,积之为粪,胜于草木。”这些生活垃圾不仅可以肥田,增加地力,还可以用在其他生产生活上,如《农桑衣食撮要》记载有:“诸色豆秆冬间可喂牛马,损烂者留以种芋头山药。”而动物羽毛也另有用处,羽毛轻柔,可以用来筛选幼蚕,“蚕之初生,用鹅羽以拂之,乃置于筛。”而《氾胜之书》中则记载了蚕矢的另一种用法:“薄田不能粪者,以原蚕矢杂禾种种之,则禾不虫。”以蚕矢包裹种子再进行种植,就可以有效防止虫害了。
 古人变废为宝的智慧:以蔡伦为例,谈谈古人为何要物尽其用?
文章插图
管中窥豹,从上面的例子里,我们可以看出,这些难处理的生活垃圾,对于古代农民来说是生产所必需的肥料、防虫药。而他们之所以绞尽脑汁将垃圾变废为宝,是因为古代粮食产量低,迫于提高农业生产产量的需要,不得不想尽办法用最低的成本来达到目的,而成本最低的甚至不需要成本的就是日常产生的垃圾了。五、小结综上所述,中国古人们之所以要穷尽智慧变废为宝,物尽其用,是因为他们对自然的敬意和爱护,出于改善自然环境和居住环境的需要,碍于律法限制、生产需求,又因为其中确实是有利可图,所以古人会费尽心思让其物尽其用、变废为宝。在物质快速发展、生产高速更新换代的今天,我们每日产生的垃圾多不胜数,虽然如今关于垃圾乱丢的处罚已不向古代那么严峻,生存压力也不如古代人民那般沉重,但是如果不能妥善处理,将垃圾进行有效回收再利用,从而使我们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最终影响到我们自身。参考文献[1]古人变废为宝的智慧.[2]我国农家肥的历史及其成就.[3]农桑衣食撮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