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夜:书院读书人是夫子人格的分裂,还是猫腻对存在价值的自勉?( 二 )


书院读书人,恰如齐国远,不如洪四庠。一张黄州芽纸,就是读书人和观主的战场,两人各自捏着书签一角,这个“书”字已经无风自燃起来。观主淡淡地说他也读过很多书,甚至不比读书人少,因为修行才能让人活得更久,活得更久才有时间读更多书。
黄州芽纸燃尽,灰烬落在读书人鞋面之上,陈某手里还有一角残片,片刻之间胜负已分。观主认为李慢慢把天书教给读书人保管是个很好的选择,但是毫无意义,因为“书生终究百无一用”!
与观主战而不死,不是读书人境界高明,而是观主根本不屑杀这样一个迂腐无用之人,本以为是个王者,谁知道只是个青铜。观主离去,读书人第一次对自己的读书这件事产生了怀疑。
猫腻说,《将夜》是一部爱情故事,但更多人认为这是一个寓言故事。
看过读书人愚痴的样子后,陈皮皮问了一个“宁缺式”的问题,你到底喜欢修行这件事,还是喜欢修行到一定境界去杀人?宁缺不是读书人,他很容易选择。
书中自有千钟黍、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这几乎是几千年以来,天下所有文人的精神寄托。为了美化文人,他们把最美好的想象都化成文字,装饰出一个与历史形象大有不同的“诸葛亮”,并作为天下读书人的精神偶像(易中天语)。读书、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读书人的梦想,但五千年儒家文化传承,为什么只出了2个半圣人?
读书,是学以致用,还是读死书呢?《将夜》里的读书人,猫腻究竟想说什么?
首先,读书人是另一个夫子。将夜的世界,无论是君子不争还是君子不器,无论是子不语还是天不生夫子万古如长夜,每个角落都有儒家思想的影子。读书人是夫子(或者说孔孟)形象的一部分,猫腻把他单独拎出来幻化成一个具象的独立人格,代表着另一种儒家思想的传承人: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藏在昏暗的角落里,只会死读书、读死书。这样的读书人是猫腻所不喜欢的,把夫子原型的负面单独剔除出去,要树立成文人反面教材的被批判的“样板”。
其次,低头拉车也要抬头看路。世上有很多人都认为自己怀才不遇,却从来没有想过是不是钻了牛角尖或者走错了路。读书人的梦想是读遍天下藏书,为此他放弃修行,把所有时间都用在读书上,结果是梦想破灭,连以前读过的书都忘记了。若是如观主所说,他不放弃极佳的资质潜心修炼,能够活得更久,是不是既能出世做更有用的事情,也能实现他读遍天下藏书的梦想?有时候人总觉得前路渺茫,有时候也有人会提醒退一步海阔天空,读书人是个极致的负面案例,他赶走了所有试图提醒或“打扰”他的人,在自己的世界里自生自灭,最后放弃理想,阿Q式的自我安慰:只要活着每时每刻在读书就好了。
最后,猫腻的自嘲和自省。在很多人眼里,居家写作这件事是很无用的。猫腻当年为了追求爱情,从南方跑到大庆居住,对他的妻子称呼“领导”,曾有人“嘲笑”他的愚痴,不理解他的坚持。《庆余年》三个字,其实也是猫腻纪念自己在大庆剩下的年华。猫腻凭借《朱雀记》成名,到了《庆余年》、《间客》让他开始富足,到《将夜》才是让他赚了很多钱。写读书人,是猫腻的自我警示,坚决不做百无一用的读书人;也是他的自我勉励,写字也是有价值的。在《将夜》的最后,读书人幡然醒悟,把崖洞无数藏书隔空挥洒到长安上空,让宁缺写“人字符”的笔沾满了墨汁、充满了力量,一笔劈地胜了观主。猫腻郑重的写道:“文字本身就有力量”,这是对读书的自省,也是对文化存在的价值自勉。
猫腻说,《将夜》的爱情写的很有烟火气,一碗面、一个煎鸡蛋,甚至几粒葱花几粒花椒都是真挚朴素的爱情。他的生活安宁祥乐,无拘无束,其实这些都是文字带来的力量,这也是猫腻要表达出来的价值。书院的几个隐藏强者,扫地婆婆被观主秒了,黄鹤重伤后半残,只有读书人还活着,因为他找到了正确的方向:知识只有转化成价值,才能达到天启、无矩和清静的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