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洁雅致的素髹漆器(文明之声)( 二 )


宋代制胎工艺进步,圈叠法大盛,素髹漆器几乎都为圈叠胎制作而成,由此引发了漆器艺术的变革。所谓“圈叠法”,是将“木片裁成条,水浴加温,弯曲成圈,烘干定形后,一圈圈累叠,胶粘成型,经打磨后,再上灰髹漆”,经多次刮灰和髹涂底漆打磨后,即制成一件薄、轻的漆器胎型。这种做法的优点是将各圈接口错开,从而分散木材的张力,器物则不易变形。最早发现“圈叠胎工艺”与南宋谭思通夫妇合葬墓这批素髹漆器有关联,其出土时有残损。当年,文物修复工作者吴福宝带领上海博物馆修复团队因为修理这批实物,发现了漆器制作中的“圈叠胎工艺”,复原了工艺流程,对文物界影响很大。
慢工出细活,古淡有真味
“器以载道”是中国古代制作器物所遵循的造物思想。“格物致知”的理念渐渐渗入宋代美学思想中,在工艺上表现为托物言志、移情于物。
纵观宋代手工艺品,无论冰肌玉骨的单色瓷、淡雅质朴的纺织品、朴实无华的素髹漆器,还是简洁隽永的家具,往往造型简朴、不修繁饰,却有较高的工艺美学思想和审美价值。
宋代也是审美转型时代,即由唐代相对奔放热情、色调热烈的审美转向相对静心平淡、色彩典雅。素髹漆器是这时期艺术风格典型代表。
宋代素髹漆器最大特点是“素”字,不仅代表着素雅与简单,也代表着“少就是多”的用色理念,其温润内涵的特质与宋代文人温文儒雅的品性相得益彰。以谭思通夫妇合葬墓出土整套漆食器为例,其不施任何繁饰,不求过分华丽,这是一种与宋代整体工艺美术“雅”的风格相契合的艺术表现手法,体现了宋人理性、内敛的人生态度。
宋代素髹漆器在造型上进入一个“求变”新阶段。“变”不只体现在器形种类的多样,更体现在器物造型曲线的丰富。宋代以前历代漆器未出土过起棱分瓣器物。起棱分瓣器物的兴起一方面取决于易于表现多曲造型的“圈叠胎工艺”成熟,另一方面社会审美取向不可忽视。宋朝以降,文人画中花卉题材明显增多,对“花中四君子”的描绘与赞美成为造型趋同的间接原因,金银器、陶瓷器的花口、花足、花身造型相伴而来,不胜枚举。而金银器锤揲技法的产生又为其他器物多曲造型起到示范作用,其他材质器物争先仿效贵金属成为造型趋同的直接原因。如江苏常州出土圈叠胎花瓣式漆食盘,盘壁为二十八瓣花形,器身随花口分瓣起伏,花瓣曲度优美流畅,堪称上品。对花瓣形态的钟爱不光体现在素髹漆器上,在宋代雕漆和戗金漆器中也有体现,从中可见宋人“求变”创新、追求美好生活的积极态度。
宋代制漆工艺精细,对生漆质量要求严格。据南宋诗人赵蕃《验漆》一诗记载,当时检验生漆方法繁复:“好漆清如镜,悬丝似钓钩。”用灰工艺上,宋代多数漆器有较厚漆地仗,灰底含漆量很高,非常坚固。乐器制作中宋人已能用透明漆调制出纯度、硬度都适中的纯朱色漆。素髹漆器看似简单,实则制造复杂,耗时很长,可谓慢工出细活。
所谓“古淡有真味”,在宋代文人清新雅致的审美思想影响下,素髹漆器形成了独具时代气息的特征。它们与人们日常饮食起居息息相关,造型简洁雅致。总之,各种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沉淀出宋代素髹漆器的美,让千年后的人们得以领略宋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慢生活的态度。
(作者为湖南省博物馆研究员)
制图:蔡华伟
《 人民日报 》( 2020年12月26日 05 版)
【来源:人民网】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