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化浸润滋养 筑青海精神高地

生动可爱的小藏羚羊模型、精致的“一江清水向东流”青绣作品、巨幅尕布龙油画画像……在青海美术馆,一件件、一幅幅艺术作品陈列在“新青海精神高地”主题教育展馆,以艺术的形式展现和述说着新青海精神的传承。
11月26日晚,青海省原创民族舞剧《大河之源》在青海大剧院首演。舞剧向观众展现了黄河源头自然本源之美、河湟文化的魅力和青海人民感念之恩、守护三江之源的情感。观众陈文清被深深感动,她说自己要苦练基本功,尽己所能为青海文化传承出一份力。
2020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暨“非遗购物节”系列宣传展示展销活动可谓精彩纷呈,33项各级各类非遗项目,8类特色非遗美食,7类青海特产,16类文创产品,48名各级非遗传承人参与其中,广大市民在活动中感受着非遗的深厚积淀和无限魅力。
“十三五”期间,青海省在文化遗产保护、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文化产业发展等方面持续发力,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就,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群众性文化活动开展持续深入,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得到加强,文化产业发展大力推进。青海省积极探索、创新举措,通过文化的滋润温养,让新青海精神成为青海全省人民的共识,让新青海精神激励我们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高效高质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以文化浸润滋养 筑青海精神高地】2018年7月,青海省委十三届四次全会指出,精神是青海最宝贵的财富,进入新时代,站在新起点,建设新青海,要有新精神。这个新精神,便是登高望远、自信开放、团结奉献和不懈奋斗的精神。
2018年下半年开始,青海省委组织部会同省文联着手开展了“新青海精神高地”主题教育展馆筹建工作,并于2019年8月25日在青海美术馆建成并开馆。
走进主题教育展馆,鲜活的人物、感人的故事、昂扬的精神,随着讲解员的脚步和语调扑面而来。在总面积1100平方米的展馆内集中展示了“两弹一星”奉献精神、慕生忠开路精神、尕布龙赤子精神、玉树抗震救灾精神和可可西里坚守精神等在青海大地上发祥、培育、弘扬的新青海精神。
这里不仅是一次思想认识的深刻洗礼,也是一场青海文化的生动课堂。图文展板、实物资料、影像制品、微缩景观、声光电技术等多种形式的展陈令人耳目一新,雕塑、绘画、唐卡、刺绣及书法等一批艺术作品点缀其中,以生动灵活的方式展现着新青海精神。
“新青海精神高地”主题教育展馆是青海省高效高质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缩影。“十三五”期间,全省统筹城乡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布局和资源配置,引导文化资源向城乡基层倾斜,实现阵地服务、流动服务有机结合和有效覆盖,努力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全面完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
“十三五”以来,重点实施了公共文化服务平台、数字化文化馆及县级图书馆互联互通、地方特色文化专题资源库、少数民族语言资源建设、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推广等项目。
青海全省公共数字文化建设工作框架基本建立,覆盖全省的服务网络基本成型,数字资源库建设初具规模,服务模式不断创新;全省基本实现了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全覆盖;4169个行政村实现“文化进村入户”工程全覆盖。
深入开展“全民阅读·书香青海”“西北五省区花儿演唱会”“送戏下乡”“大美青海文艺轻骑兵主题演出”等活动。“十三五”以来,青海全省开展送戏下乡演出活动11000余场次。同时,加大资金投入力度,鼓励村级文化管理员、志愿者参与文化事业的服务工作中。
率先启动文化惠民卡试点项目,沈那遗址公园、市级文化“四馆”、传媒中心等项目扎实推进,几何书店、青绣等本土文化品牌走向全国,“10分钟体育健身圈”提档升级。
在保护中传承在传承中提升自信
贵南藏绣、河湟刺绣、三川刺绣、土族盘绣、湟源皮绣……刺绣遍布青海各地,青绣作品不仅在一针一线间传递着大美青海的文化与底蕴,来自各地的刺绣民间艺人们更是用巧手绣出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