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水如歌,最难忘的是故乡


逆水如歌,最难忘的是故乡
文章插图
本文作者:曾喜武编辑:令狐公子
有句老话叫“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我的老家叫逆水村一一这个富有诗意哲理的名字,一直让我好奇与自豪。
我出生在邵东县火厂坪镇逆水村。老家为何叫逆水村?没人说得清,为此我曾亲自踏遍逆水村的山垅沟溪,询问村中长老。考证为:无论你走县道从火厂坪向逆水村走,还是从高楼石屯营方向往逆水村走,或是从龙公桥向逆水村走,你身边的小沟小溪都跟你逆水而行。就是说,逆水村地势高,水向四边外流,进村的人皆逆流而行,故得雅号“逆水”也。
小小逆水村竟然还是资水(桐江)流域与湘江(蒸水)流域的分水岭,去火厂坪方向及去龙公桥方向的水流分别是桐江的支流并都归入邵水,属资江流域,而去石屯营、高楼的水流以及岩背底、天补冲的水都汇入蒸水,属湘江流域。
逆水村给外人最深的印象是,村子东西两头各有一道“村门”,它们是县道X015穿渠道大坝而开的洞门,远望如古城门。高中学文科爱好文史的我,每次回乡从中穿过,总会感到一种强烈的历史感。
逆水如歌,最难忘的是故乡
逆水如歌,最难忘的是故乡
文章插图
逆水村西头的村门摄影:陈胜乔
逆水村西头的村门高大雄伟,通体用青石砌成,坚不可摧。出此门西去五里,传说是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屯兵处,原名“石头塬”,属野鸡坪镇地界。咸丰六年(1856)天京变乱后,石达开率十万精锐之师离京远征。咸丰九年(1859)5月,石达开主力至湘中宝庆府,与湘军大战70余日而不胜,改走东安。咸丰十年(1861)10月,石达开由原路北上湖南西去四川,途经“石头塬”(今石营小学东边的一座山),因长途跋涉,兵马困乏,部队便在此休整。修整期间,31岁的石达开以青石筑台,唱七天戏鼓舞士气。
据当地老人介绍,石达开亲题“石屯营”三字刻于辕门旁巨石上,大军移营后,当地人将“石屯营”三字凿在石头上。“石头塬”从此改名“石屯营”,但人们口头上仍叫它“石头塬”。
石达开屯兵“石头塬”时,逆水村还没有“村门”。这不禁让人遐想,要是逆水村当时就有这两座村门,石达开或许会选择在逆水村安营扎寨,依靠其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地势,确保大军安全。而逆水村也会因此增加历史底蕴。
从东头的村门进入逆水村,就是逆水坪。以前大队(村)在这里开设商店、碾米机房等,还有摇把电话,是本村经济中心。其不远处有一口井,四季清泉翻涌,水量大且洁,是附近三四个村庄几百人饮用及洗衣的好水,路人也常绕道去捧水解渴或捧水洗把脸,那甘甜那清爽令人难忘。
逆水坪旁边有两口水塘,塘里的水主要源于井水。井水经年不断,塘水溢出,向西北流去成为一条小溪,串起天露塘、荷叶塘、匣子塘,再经圈塘流出村外汇入桐江。
逆水如歌,最难忘的是故乡
文章插图
逆水坪旁边的池塘摄影:陈胜乔
伴小溪而行是一条从东门而入的村道,拐向西北方向从圈塘北岸不远的学古堂出村,进入外村的黄家屋。老大队部、学校、曾氏世德堂,均在这一地带,曾是村经济中心带兼景观带,也是我儿时的主要活动空间。
从村道走过匣子塘,就到了我出生的世德堂。屋后的祖坟山与祟德堂左右石山及高峰岭连绵。童年的我每天都上山放牛,感受春夏秋冬的山景与乐趣,如摘叶泡、映山红吃,采野果或蘑菇,用弹弓打鸟或打树杆比赛,爬树,掏鸟蛋,树下找野鸡窝捡蛋,还捉住过正情痴痴地孵小鸡的母野鸡呢。还跟放牛娃们在山里学大人样修小水渠,开地种辣椒枷子等。这些个地方,就是我儿时的乐园,为我饥寒的童年少年平添许多快乐,也养成我乐水喜山的终生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