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插图
所以孔子说“披发左衽”等惨状也不算夸大其词。但管仲的策略应用之后,中原诸侯不再忙于内战,而是发展生产,甚至对北方进行反击,于国于民都是大好事。所以孔子对于这种已经被印证过很多次的方法非常推崇,认为其所处的时代也应该出现这样一位霸主,来评定已久的纷争。当然,孔子也对管仲有过批评,比如《论语·八佾》中: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可见,虽然孔子认同管仲的想法非常有效,但对于这个人的能力和品行还是有所批评的。
文章插图
这一点倒是和孟子有点一致,认为管仲的成功主要还是依靠齐国强大的实力,自身的能力并不是非常出色。而其享受“国君”待遇这样的行为也是讲求“规矩”的儒家人士所不能接受的。但总体来说,孔子的评价非常可观,既不抹杀,也不捧杀,所褒所贬都有事实依据,这也是其作品一贯的特性。孟子:挖周朝墙角,思统一,另立王制孟子对于管仲的看法在《孟子·公孙丑章句上》中有明确记载。他认为,管仲的水平很一般,以齐国的国力统一天下都不是难事,管仲只是做到了“称霸”,实在不值得称颂。之所以会有这样的说法,和两者时代差距太远有关,并且孟子很多时候都喜欢用夸张一点的说法来衬托自己的主张。
文章插图
他说管仲的水平一般,不是他的主要目的,而是想要通过这件事来说明现在的齐国有一统天下的实力,侧重点在后面,之前的话不能太较真。孟子所在的时代已经进入到了战国阶段,第一梯队的诸侯国已经诞生,就是所谓的“战国七雄”,其他还有很多个小诸侯国,中山、蜀、卫等等,但基本上上对天下格局影响不大。也就是说,这个时候的诸侯国经过春秋阶段的发展,已经具备了可以统一天下的国力,那自然就不会满足只当一个有实无名的“天下霸主”了。他们要做的是真正的“天下共主”。但问题是,无论是春秋还是战国,名义上的天下共主一直都是“周王室”,各诸侯国该如何办呢?这就是孟子给儒家思想入世实践找到的方法,即“天下共主”的地位是如何交替的。
文章插图
在《孟子·万章》中,孟子论述:尧崩,三年之丧毕,舜避尧之子于南河之南,天下诸侯朝觐者,不之尧之子而之舜;讼狱者,不之尧之子而之舜;沤歌者,不沤歌尧之子而沤歌舜。就是在讲,舜取代尧成为天下共主,其实是民心所向,和“子嗣”传承、王位指定等等因素都没有关系。孟子鉴于此种逻辑,提出了的重要观点就是: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这就说明,“天下”的所有权只有“天下人”可以决定,不是当代天子可以指定的。这种说法就瓦解了“周王室”天下共主地位传承的合法性,也为新一代“天下共主”的诞生找到了合理的解释。即,只需要民心所向,就能另立王制,做下一个实至名归的“天下共主”。
文章插图
所以在孟子将孔子的“仁”发展成为了“仁政”,将道德品质发展成了治国手段,其作品中充斥着大量的“为民谋利”的思想,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民为贵”。这样一来,就能知道,为什么孟子会对管仲颇有微词了。他实际上是想要通过这样的言论来推翻之前追求“霸制”的策略,为选出新的“天下共主”做理论上的准备。
- 西游记,为什么孙悟空早就知道,他已经飞出了如来佛祖的手掌心
- 此人虽在梁山扮演不起眼小角色,但却对梁山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 贾宝玉最后去了哪里脂砚斋的一句批语说出了最终归宿
- 中国“从未改名”的一座城市,沿用3000多年,只因出了一位美人
- 无天占领了三界,为何三清、鸿钧不出手如来说出了答案
- 五大山水画作品,表现出了静谧的美,极具艺术表现力
- “五服”是什么?为什么出了“五服”就不是亲戚?
- 黄庭坚的水仙花,写出了水仙的清俊与洒脱,直追屈原魂魄
- 此人为三个女儿挑女婿,结果选出了三个皇帝,号称古代岳父第一人
- 中国有一个省,人口过亿,名将宰相出了一大堆,却从来没出过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