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星巨棺神秘现身, 内藏秘密令考古界吃惊

中国古代的墓葬习俗自成一种文化,特别是土葬,更是衍生了一套自成体系的风水学,随着风水学说的渐渐形成,古人往往对墓葬更为讲究。考古专家在发掘古墓时,一般都会格外注重墓葬的格局,因为墓葬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生产、生活、风俗、宗教等方面的情况。在广西被发掘出土的七星巨棺正是这样,其反常的墓葬规格和棺内主人的陪葬物品除了带给了考古人员大量非常有价值的信息外,也带给了他们许多的谜团,而当时有专家的一个大胆猜测一下子震惊了考古界。
一、“七星巨棺”出自“官皇屯”
时间定格在2008年10月15日。
谁也没有预料到,这天的不久之后,却引起国内各媒体,特别是引起了中央电视台各类栏目极大的关注,并在国内考古界也引起了轰动,而上思县也成了全国关注的焦点。
对于人们来说,这天只是一个平常的日子。然而,就是这一天,在距上思县城东面约5公里的思阳镇广元村东北面约800米处,当地人称之为“官皇屯”的山坡上,却因为一个正在这里进行挖山取土的施工队,从山坡处挖出一块外壳十分坚硬而又类似石头的长方形“石块”,由此人们一传十、十传百地纷纷涌来观看这个大“怪石”。
也许在场的施工队领导意识到,展现在人们面前的这个大“怪石”并非一块普通的石块,当即向政府作了报告。县文化和体育局领导接到政府的通知后,要县文物管理所的工作人员立即赶往现场进行勘测。
在对这个“石块”的勘测过程中,发现这个类似“石块”呈长方形,顶部分呈“人”字形,长2.40米,高1.16米,宽0.96米。而在山坡上,另一个也类似的“石块”,其头端已露出地面。经测量,这两块“石块”的排向相互距离0.5米。在过后发掘这大“石块”出土后,测量其长2.50米,高1.45米,宽1.15米。这两大“石块”的形状,类似棺材的形状。
经对两大“石块”进行勘测,结论为:这两大“石块”并不是普通的“石块”,而是两座系“三合土”夯制的墓葬。
所谓“七星巨棺”,只是当地人的俗称,它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用石头凿刻而成的棺材。其实,七星巨棺是一种采用“三合土”在棺木四周夯制形成的棺椁。只不过在“三合土”干涸后,它的坚硬度也像石头那样的坚硬,甚至比普通的石头还要坚硬。
而所谓七星巨棺的“三合土”,这也仅是一种考古专业上的俗称术语。“三合土”它是由多种成分组成,只不过它其中的主要成分是黏土、石灰和沙子。而其中的石灰成分比较多,黏土也占有一定的比例,沙子的比例相对少一点。
壮族民间有这样一种说法,就是夯制这类“三合土”棺椁,有时为了增加其黏性,会在“三合土”中加进适量比例的糯米浆或糯米饭进行搅拌。另外,有时为了增加其硬度,也会在“三合土”中加进适量的桐油进行搅拌。
经考证,采用“三合土”夯制棺椁,在我国自宋、元时期就时有出现,至明、清时期,在山东、福建、广东的沿海一带就盛行了。其原因,沿海一带土地湿润且酸碱性 较强,如埋在土中的棺椁受到酸碱性的长年侵蚀,棺椁就容易腐烂。因此,为了更好地保护棺椁及棺内尸体、物品,就采用了“三合土”混搅,并在木质棺椁四周夯 筑,形成一种“三合土”外椁,以达到长久保护木质棺椁的作用。以后,这一带不断有沿海的移民迁移内地,就把“三合土”夯制棺椁的丧葬习俗沿袭到各地。
广西文物考古研究所文物考古专家李珍说,以前在山东、福建、广东等地也曾发掘类似的“三合土”棺椁,但多数仅为五面密封,且多数都遭到严重毁坏。自己从事考古工作多年了,以前从没有见过像在上思出现的这么完整的两座“三合土”夯制的棺椁。
专家推断,这次在上思发现如此完整的呈六面密封形状的七星巨棺“三合土”棺椁,在广西属于首次发现,在国内也属罕见。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梁宏刚博士,根据中国传统的丧葬习俗推断,这应该是一处夫妻合葬墓。因为,不仅在壮族或是其他民族的丧葬习俗里,父子葬或者母子葬它们是不能平排葬的,只有夫妻合葬,才能平排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