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落在开平碉楼里的家书,背后藏着怎样的秘密?

关注《国家记忆》,一起涨知识!
广东省江门市台山海口埠,始建于1853年,最早漂洋过海到各地谋生的江门人大多是在这里的码头搭乘驳船,到广海湾换乘大船去到海外。
在广东省江门市开平丘陵起伏宽广地区,分布着1833座兼具防御和居住功能的碉楼。
遗落在开平碉楼里的家书,背后藏着怎样的秘密?
文章插图
从2000年起,开平碉楼与村落开始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走进一座座久未打开的碉楼,人们竟然发现了一批又一批遗落的家书、汇款单据,数量十分可观。
遗落在开平碉楼里的家书,背后藏着怎样的秘密?
文章插图
它叫银信,也叫侨批,曾长久地存在于沿海侨乡社会。2013年,广东和福建两地保存的16万多件侨批档案入选《世界记忆遗产名录》。
五邑大学广东侨乡文化研究院 教授 刘进:
所谓侨批,就是海外华侨通过民间渠道寄回国内的侨汇凭证和家书的一个统称。因为在以前,金融、递送的渠道、邮政这些还不够发达,所以华侨在国外还是主要依赖民间的递送渠道,把钱寄给家乡、寄给家人。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后,殖民者们长驱直入。他们与统治者、地方势力相勾结,诱拐、哄骗,甚至暴力要挟沿海地区贫苦农民签订不平等协议,作为契约劳工踏上远赴美洲、大洋洲的漫漫长路。
遗落在开平碉楼里的家书,背后藏着怎样的秘密?
文章插图
图:这一时期,契约华工常被人称作“猪仔”
为控制华工自由、节约运营成本,雇佣契约华工的农场、庄园或者矿山会发行一种仅在内部系统通行的私钱,人称“猪仔钱”,用以抵扣工资。
因此,能够寄钱回家赡养家人的“猪仔”劳工并不多。
台山银信侨批收藏家 关翌春:
华工去到遥远的国度,好多人早期连书信都没能寄回家,但是后来出现书信和银信之后,就代表这个人还在,惦记着在遥远中国的太太、父母和他的儿女,所以银信就是从“卖猪仔”逐渐慢慢出现。
比“猪仔”劳工境况稍好的自由移民可以时常把自己辛苦赚得的钱物以银信的形式递送回国。在外打拼的华人华侨把对家人的嘱咐装进封里,把钱款数额写在封上,然后托“水客”带回故乡。
遗落在开平碉楼里的家书,背后藏着怎样的秘密?
文章插图
图:银信
这是一位叫李庚彩的华侨,从英国托人带回江门,给家叔李强明的一封银信,并寄回银一百五十元。
对于专门替华侨递送侨批的“水客”,在广府地区也有独特的称谓。因为他们经常挑着箩筐或背着布囊,穿梭各地派送银信,犹如一匹巡城的马,故被称为“巡城马”。
自从19世纪中叶大量华侨出洋谋生以来,侨汇是众多侨眷家庭最重要的生活来源之一。
遗落在开平碉楼里的家书,背后藏着怎样的秘密?
文章插图
侨批研究专家 罗达全:
银信,可能都是钱,还有家书,但这封银信里写了,托人带回来一个木盆,还有红毡一盒,还有糖。从这就可以看出,其实不单单只是家书,还有其他的杂物或者杂货在里面。
遗落在开平碉楼里的家书,背后藏着怎样的秘密?
遗落在开平碉楼里的家书,背后藏着怎样的秘密?
文章插图
华侨将大量侨汇和家信源源不断地输入祖国,用以赡养家眷、维系感情、沟通信息。
在信中每每对家人、长辈的问候,有对家庭关系的维护、有对女儿出嫁的叮嘱、也会嘱咐钱物如何分配、叮咛孩子要好好读书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