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媒体推广引来八大家热潮

唐宋八大家开展消息引发诸多媒体报道,也在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朱丽丽的朋友圈里形成了刷屏效应。
唐宋八大家开展引发的热潮也是朱丽丽乐于见到的,本科、硕士和博士专业都在文史专业的朱丽丽对此非常感兴趣。如今从事新闻传播的朱丽丽多年来致力于做媒体文化研究,她也从十年来的文博热以及青少年观展热角度对唐宋八大家热潮进行了解读。
媒体推广加速文博热
近年来青年群体的日常生活中,购买博物馆的文创产品,去博物馆看展都是晒朋友圈、网红地打卡的热门事件,这正是当下城市生活的一部分。
在朱丽丽还在求学和成长的年代,去博物馆看展还没有现在的热度,为什么会如此,朱丽丽认为媒体的推广和传播是关键因素之一。
朱丽丽注意到这些年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都推出了很多跟文博事业相关的文化产品。比如,前几年有一个大热的纪录片叫《我在故宫修文物》,播出之后引发了非常强烈的反响。朱丽丽听过《我在故宫修文物》的制片方——清华大学清影团队的老师介绍说,当这个片子播出火了之后,尤其是在青年人扎堆的B站上火了之后,每年有3万青年人抢着去故宫应聘原来非常冷门、非常小众、不为世人所知的修文物的工作。这可以看出媒介的推广对于文博热的形成是有很大的作用和影响力的。
这并非孤例,当下有很多的虚构文化产品、主流文化产品其实都在推波助澜的。朱丽丽举出两个例子,一个例子是电视剧,近两年来我们的历史剧有一个新的趋势,越来越注重对历史朝代的历史细节的还原,其中包括《长安十二时辰》《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清平乐》等等,它们对历史细节的还原达到了以前历史剧没有达到的高度,它们事实上激发了一股 “跟着媒体去考古”的热潮。历史剧中呈现的服装、化妆、礼仪、民俗、官制、兵制、武器、甲胄、物产,日常用品等等,都在观众心中引发非常大的激荡,而他们也会用一种积极的文本再生产的方式介入进去,日常一点的说法就是他们积极地去打call、积极地写评论、积极地与生产方之间达成一种心照不宣的狂欢的合谋。
朱丽丽认为电视综艺节目,比如说《国家宝藏》,运用现场表演的方式,讲述文物前世今生的故事。节目组会请一些老戏骨,包括流量明星,去再现历史中的某一个场景,通过这种具象化的方式,还原和普及历史文物知识。使得这样一个文化节目变成一个为大众所喜爱的,尤其为青年所喜爱的宝藏节目。我们从中可以看到,媒体确实全方位地促进了当今社会文博热的产生。
把青少年吸引进博物馆
“目击成诗,遂下千年之泪”
若干年前朱丽丽带着她的研究生团队做过一个江苏省的项目,考察文博事业尤其是博物馆与青少年教育之间的关系。通过这个项目的完成,她也对文博事业本身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有了更直观的感受:我们的历史文化教育,其实在很大程度上,特别是在现代社会,不能完全通过学校和家庭来给予。社会教育,包括博物馆,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朱丽丽还清晰记得有位博物馆馆长讲过很有意思的一句话,他说原来我们的博物馆是面向市民的,但是我们现在的观念有所改变了,博物馆不仅是面向市民的,而且是面向公民的,面向国民的。
“我觉得这就把博物馆的文化教育意义推向一个更高的高度。我们做项目的过程中发现,某些中小学的举措很好,去博物馆观展可以在学校里面置换学分。有机地促成社会和学校的连接,将博物馆的教育跟青少年紧密地结合起来。同时我们也看见,博物馆的主题展览,使得青少年与国家民族的历史文化之间,有了一种直接的、面对面的、非常生动鲜活的教育。”在朱丽丽看来,辽博做的“唐宋八大家”文物展会吸引沈阳、辽宁乃至于全国各地的青少年来观展,而这些青少年的观展感受,会与他们在课本上学习过唐宋八大家的体验交融,面对穿越千年留下来的这些字画的真迹,体味跟古人面对面的感觉,相信一定会有不一样的感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