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位若“名不正言不顺”,多数都没好下场,他就是最好的例子

自古以来,世人都羡慕一朝的皇帝,羡慕那至高无上的地位,羡慕那无可逾越的权势,羡慕那锦衣玉食的生活,但不知,风光的背后,却有诸多的无奈与心酸。俗话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只有拥有强大的民心,才能保证皇位的稳固。一旦失去民心,一切都将化为乌有,最终,消失在历史的尘埃之中。古代的民心,就像现在的选举,事先都要有“民调”,没有人民的支持,没有民意的积淀,就等于在沙土上盖房子,顷刻就倒。
 皇位若“名不正言不顺”,多数都没好下场,他就是最好的例子
文章插图
在中国的历史上,有这么一位皇帝,虽然有治理国家的才能,但是,他却刚愎自用,自以为是,做事没有道德底线,践踏伦理纲常,一年就被自己的人民抛弃暴尸路边,最终,落得一个凄惨的下场。据史料记载,早期的张祚“博学雄武,有政事之才”。只是,在他设计得到皇位之后,一心不务正业,玩弄权术,纵容自己贪图享乐。他的皇位,本来就是“名不正言不顺”。公元353年,十六国时期前凉政权的君主张重华去世,他的儿子张耀灵继承了皇位,那时,张耀灵才刚刚十岁。作为先帝哥哥的张祚,那时候只是一个长宁侯。但是,他却仗着长辈的身份,没有把这个小皇帝放进眼里,甚至,萌生了取而代之的念头。根据《晋书》的记载:“长宁侯祚性倾巧,善承内外··· ···祚先烝重华母马氏,马氏遂从缉议,命废耀灵为凉宁侯而立祚。” 此人虽有些小智慧,但是,做人不和善,会为了自身的利益,趋炎附势,没有任何的道德底线。
 皇位若“名不正言不顺”,多数都没好下场,他就是最好的例子
文章插图
刚开始的时候,他和张重华的宠臣赵长、尉缉走的很近,博取了他们的好感,还结为了异性兄弟。后来,这位宠臣赵长,拿出了一份假的“遗命”,说是先帝任命张祚为持节,督中外诸军抚军将军辅政。但是,张祚并不满足,又串通这些人,让他们提出:皇帝太年轻了,如今,国家不太平,还是让成年人当皇帝更稳妥些。甚至,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这个十六国时期的前凉第六位皇帝,居然,罔视道德和伦理,去勾搭张重华的庶母马氏,为了博得了她的欢心,又鼓动尉缉去做工作。尉缉应该是得到了很多的好处,居然也帮张祚在马氏的耳边“煽风点火”,“里应外合”之下,马氏听信了他们的意见,下令废掉小皇帝,改立张祚为帝。张祚担心小皇帝东山再起,让人将他在东花园杀害,葬在了沙坑之中。可以说,张祚真是毫无人性可言,夺了人家的江山,还要了人家的性命。不过,翻看帝王家的历史,这并不是孤例。最终,张祚在女人的帮助下,实现了自己的目标,立刻就给自己戴了几顶大帽子:大都督、大将军、凉州牧、凉公,就这些,他还是不知足,并且,将人家的老婆女儿又纳入自己的后宫,其影响非常恶劣。
 皇位若“名不正言不顺”,多数都没好下场,他就是最好的例子
文章插图
354年,张祚称帝,天下大赦,朝廷官员每人都进爵一级,又把自己的先人们一一封号。当上了皇帝,就应该好好治理天下,管理国家。可是,张祚并没有这么做,除了纵情享乐外,他还喜欢杀人。那么,这又是为什么呢?现在的这个皇位本来就是靠“讨好”骗来的,所以,他对那些有着真才实学的人,都是看不顺眼的。镇守枹罕的大将军张瓘很得民心,威望相当高势力也很大。在皇帝的眼中,这就是潜在的危险,因此,张祚就想着将其除掉。张祚没有硬来,表面上,张祚让张掖太守索孚去替换了张瓘,就是想削弱他的兵权。暗地里,张祚又派出了另一路人马,想暗杀张瓘。但是,张瓘的警惕性很高,识破了张祚的诡计,那些派出去杀他的人,反被他反杀了。张祚一看,暗杀不成,就直接派部队“袭击”。他的部将易揣、张玲领命,带着一万三千人的步骑兵,去袭击张瓘。张祚真是低估了这位将军的实力,那些人又被张瓘毫不费力地击溃了。其实,如果张祚没有心生“杀意”,张瓘可能还会好好的为他效命,但是,张祚连一条生路都不给张瓘留,那张瓘还会为他效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