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婚三天丈夫就上前线,妻子在家苦等72年,谁料丈夫22岁就已死亡


引言
汉人有一首《为焦仲卿妻作》诗 , 其中感叹道:“生人作死别 , 恨恨那可论 。 ”生离死别是这个世界上最令人痛苦的事情 , 虽然我们总会安慰自己:“天下无不散之筵席” , 或“生死有命” , 但在真正面对这样的场景时 , 依然难免心中不是滋味 。
01
事实上 , 比起生离和死别 , 更痛苦的事情就要数挚友或至亲生时离别 , 却到死都不能再见面了 。 在战争年代 , 这样的情景却并不少见 。 在那个混乱的年代 , 无论是为了吃饱饭 , 还是为了向侵略者复仇 , 很多热血青年都踏上了战场 , 从此一去不复还 , 只留给家中的亲人离开时的背影 。 白发人送黑发人 , 妻子送走丈夫 , 尚处襁褓中的婴儿失去父母 , 都是战乱时代不可避免的景象 。 但每当闻听这样的故事 , 还是会让人忍不住心酸 。
新婚三天丈夫就上前线,妻子在家苦等72年,谁料丈夫22岁就已死亡
本文插图
【新婚三天丈夫就上前线,妻子在家苦等72年,谁料丈夫22岁就已死亡】
▲池煜华老人晚年照
池煜华与李才莲就是一对因战争天人永隔的夫妻 。 池煜华原本是李才莲的童养媳 , 在6岁时就到了李才莲家里 , 两人也算是青梅竹马一起长大 。 1929年春节前两人正式成婚 , 算是为多年两小无猜的感情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 然而 , 在新婚的第三天 , 也就是1929年的大年初二 , 丈夫李才莲就走上了前线 , 也是在这时池煜华才得知丈夫是苏区红军的“高官” 。
新婚三天丈夫就上前线,妻子在家苦等72年,谁料丈夫22岁就已死亡
本文插图
▲李才莲旧照
“感此伤妾心 , 坐愁红颜老” , 正如李白《长干行》中描述的小妻子一样 , 分开的那些日子 , 池煜华也一直心心念念盼着丈夫的来信 。 她谨遵丈夫的嘱咐 , 开始多读书、多认字 , 用心奉养老人 , 将这个家照顾得井井有条 。 与此同时 , 她也担任了区苏维埃妇女部长 。
02
1933年我党第四次反“围剿”获得了胜利 , 池煜华打听到李才莲调任了江西省委儿童局书记 , 后来又升任了少共江西省委书记 。 思念丈夫心切的她与人结伴来到了当时江西省委机关驻扎的七里坪 , 在这里她不仅见到了思念多年的丈夫 , 还见到了润之同志、以及总理等主要领导人 。
新婚三天丈夫就上前线,妻子在家苦等72年,谁料丈夫22岁就已死亡
本文插图
▲江西红色景区
“小别胜新婚” , 几年后再次见到从小一起长大的丈夫 , 池煜华十分舍不得 , 她完全不想与丈夫再次分开 。 李才莲心中也并非没有不舍 , 但他更知道“先有国 , 后有家”的道理 , 于是委婉地劝说池煜华回老家做支前工作 。 池煜华听从了丈夫的要求回到老家 , 依旧贤惠持家 。
新婚三天丈夫就上前线,妻子在家苦等72年,谁料丈夫22岁就已死亡
本文插图
▲池煜华晚年旧照
然而 , 接下来的几年里 , 上天对这个坚强的女子十分薄待 。 她相继送走了公公和后母 , 随后她和丈夫唯一的爱情结晶也在5岁时去世了 。 池煜华唯一的指望便只剩下了丈夫能够平安回家 。 随着抗日战争的爆发 , 中共各个根据地基本都被敌人包围 , 信件送出越来越困难 , 池煜华也再没有收到过丈夫的消息 。 直到1949年9月兴国县城解放后 , 她才再次得知了丈夫的讯息 。
03
可惜的是池煜华得到的并不是喜讯 , 而是丈夫已经牺牲这个无异于晴天霹雳的消息 。 但池煜华谨记丈夫叮嘱的“不要相信谣言” , 却又忍不住担心 , 因而她连夜跑到了县城寻找丈夫 , 甚至给润之同志写了一封信 。 润之同志将这件事转给了全国妇联处理 , 妇联回信给她 , 鼓励她在家好好生产、工作 , 将来李才莲就会回来看她 。 池煜华将这封信当作了丈夫生的唯一希望 , 也将民政部门发给她的烈士抚恤金当作李才莲寄回家的生活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