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子终南山隐居:隐逸就是回归自然吗?古人可能并非都如此认为( 二 )


女子终南山隐居:隐逸就是回归自然吗?古人可能并非都如此认为
文章插图
光武帝刘秀重建汉室之后,对隐士采取了不同的政策,那些想为朝廷效力的,便给他们高官厚禄。那些一心要归隐的,则命令地方官不要为难他们,而且还得优待他们。刘秀的老同学严子陵就是一个著名的隐士,刘秀多次想请老同学出山做官,但是严子陵一直拒绝,刘秀便以皇帝之尊亲自去请,但依然无法改变严子陵的志向。刘秀不但没有生气,反而嘱咐地方官经常送给他粮食。刘秀此举既尊重了严子陵的志趣,还因为礼贤下士而为自己赢得了好评。
女子终南山隐居:隐逸就是回归自然吗?古人可能并非都如此认为
文章插图
东汉末年,政治十分黑暗,很多士人因此逃离了官场,隐逸之风十分盛行。黄巾起义后,进入了持续战乱的时期,很多人为了躲避乱世,也纷纷逃入山林,这时候道家和道教思想对他们的影响越来越显著。战乱不断,灾害频发,疫病侵袭,儒家的观念已经无法同士人的理想相契合。士人试图关照国家和社会,但现实却甩给他们一记响亮的耳光,因此他们便转向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道教的兴起给他们提供了新的精神寄托,道教强调个人内心的自由和宁静,并且道教追求长生,缓解了乱世中人们因生命短暂而造成的悲哀情绪,隐居山林采药炼丹,修炼养生之术,为隐居生活提供了乐趣。
女子终南山隐居:隐逸就是回归自然吗?古人可能并非都如此认为
文章插图
魏晋时期最著名的隐士当属竹林七贤,他们都是当时的大才子或知名文人,共同隐居在洛阳城外的竹林中,谈论玄学,采药炼丹,饮酒奏乐,并且进行世俗不理解的打铁和裸奔等荒诞的活动。相比前代的隐士,他们更加追求自我,不拘礼法,纵欲妄为,但同时又不是绝对地归隐山林,而是和世俗社会保持着若即若离的联系。但这种隐逸是特殊时代的产物,竹林七贤中尤其是阮籍、嵇康,他们的政治立场是坚定地站在曹氏这一边的,而司马氏通过卑劣的手段篡夺了曹氏的皇位,因此他们就用这种行为表达自己的不合作态度。
女子终南山隐居:隐逸就是回归自然吗?古人可能并非都如此认为
文章插图
到了东晋南朝时期,隐逸文化又出现了新的特点。东晋南朝偏安中国南方,内部相对稳定,所以隐士的动机由避免战乱转变为有追求的隐逸,即所谓“美隐”。东晋时期,隐居山水之间成为一种时尚,如当时的名士王羲之、谢安,都经常去山中隐居。史书记载当时的著名隐士刘驎之“好游山泽,志存遁逸。尝采药至衡山,深入忘反”。到南朝时,这种迹象越来越明显。与此同时,六朝时期因为佛教和道教的兴盛,山中兴建了许多佛寺和道观,士人们也开始接受宗教观念,认为山中有神迹,山林为士人提供了隐居的环境和信仰的寄托,山中世界更加热闹起来,因此这一时期山水诗也兴盛起来。可以说六朝时期,隐士由被动地入山到主动地欣赏山林之美,这是隐居文化的一个重要转变。近代美学家宗白华先生说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一个发现美的时代,在隐逸文化中这一点特别明显。
女子终南山隐居:隐逸就是回归自然吗?古人可能并非都如此认为
文章插图
中国古代的文人乃至今天很多人都向往隐居于山水之间,过与自然朝夕相处的生活。殊不知,中国的隐逸文化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从先秦时期史籍记载的个例,人们借助隐居来表达自己的政治态度和人格志向,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成为大部分士人的精神追求,隐居才开始真正地与自然山水融为一体。韩兆琦:《中国古代的隐士》,商务印书馆,1996年。杜星霖:《道教与隐士心态》,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年。侯晓冉:《秦汉隐逸文化研究》,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年。(作者:浩然文史·烂柯人)本文为文史科普自媒体浩然文史原创作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本文所用图片,除特别注明外均来自网络搜索,如有侵权烦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我们会每天为大家奉上精彩的历史文章,恳请各位读者朋友关注我们的账号!您的点赞、转发、评论,这是对我们最好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