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烈日炎炎的夏日,荔枝成为了大多数人在夏天首要选择,在吃荔枝的同时不禁的想起两个关于荔枝的历史典故,一位就是杨贵妃杨玉环,另一位就是著名的才子,诗人苏东坡。以前的时候两地出行往来十分不便,古人在还未品尝到美味的荔枝时,却因杨玉环和苏东坡,从而产生了对荔枝的期待和幻想。但是,苏东坡主要是以正面的信息传播为主,杨贵妃却是在反面的信息较为多一点。
文章插图
古时有一首批驳杨玉环的诗,无巧不成书刚好也是苏东坡所著,名字是《荔枝谈》,描写是杨玉环吃荔枝的场景,在这首诗中有一个词叫做“惊尘溅血”,用夸张的手法描写了杨玉环为了吃荔枝不惜劳民伤财的场景。但是苏东坡毕竟是宋代之人,没有真正的看见过运送荔枝的过程,他所了解到只是他在民间听到的一些传闻而已,加上自己那是的不得志的情感,所以才写出这样一首诗,关于这段历史的真实性他也没有办法去验证它的真假了。
文章插图
因为流传到现在的古代技法本就不是完整,所以到现在我们也没法求证古人如何将不易保存的荔枝进行远距离的运输了。诗人白居易在他的《荔枝图序》中曾讲到,如果荔枝离开生长的树木,一天过后就会变色,两天过后气味就会有变化,三天过后味道也会产生变化,四五天荔枝也就没法吃了。根据这些,有一部分研究者认为,杨玉环所吃的荔枝应该是来自四川地区,若是百里加急,三四天就能总到杨玉环的面前,假如采取一定的方法,让荔枝保持三四天的新鲜口感不难。就荔枝的产地不管在哪,进行这样的运输过程,都是对老百姓的压迫,但是不管那一代皇室贵族都是干这么一件事的?
文章插图
不管“惊尘溅血”的描述是否真实,可以确定的说,输送荔枝一定少不了马匹,势必要走官道,官道上来往的大多数都是商官之车,对于这种大声势的运送荔枝多多少少都有了解,多数都会避开,基本是不会发生交通事故的。这样的话,疑问就出现了:既然运送荔枝并不是难事,并且苏东坡所写又只是凭空猜想,到底是什么因素,导致了杨玉环只是吃了个荔枝就成为了背负祸国殃民的臭名的?有些人会认为是当时正是民不聊生的时候,可是古时候的皇家是最大的,皇室是不会穷困潦倒的,皇室随便一个花费都比杨玉环吃个荔枝花费要多得多。这种情况在历代皇家都有这种情况,就算是以勤俭出名的宋真宗,封禅泰山也是花费巨大,劳民伤财。
文章插图
如果只是多花了一些钱就要背上千古的骂名,那就太无辜了。杨玉环只是让唐明皇为她运来南方的荔枝,要是她鼓动皇帝与她一起去南方定居呢?估计就不仅仅是几首诗,几首词骂一骂就了事了。历史上的皇帝多次出巡各地,也没见留下什么骂名。大家都只知道杜牧的“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但又有多少人知道像荔枝这样的水果是如何从南国运送过来的,在一些历史文献中记载,古时达官贵人都会吃这种南国水果,也都能吃得到。而且在历史上唐朝的皇帝都喜爱荔枝这样的水果。所以唐朝还专门修建了从南到北的专用运输道路。
文章插图
当代之人大多都对杜牧的诗有一些误解,只因为当时的交通不便,为了使杨玉环品尝到新鲜可口的荔枝,只能让人去将刚刚采摘下来的荔枝,用古代传送军情的办法,跨越一个一个的驿站,迅速的送到贵妃面前,所以,杨贵妃在看到驿马奔驰时荡起的尘埃时就知道自己爱吃的荔枝要送到了,脸上出现了高兴的表情。然而仔细想一下,假如这些来自千里之外的岭南荔枝,即使是再快的马,也无法当天送到。
- 美国历史教材上仅有的六位中国人,你可知道他们都是哪些人
- 贤臣还是佞贼?五个历史瞬间看《后汉书》作者范晔!
- 盘点《雍正王朝》中不符合历史事实的8位角色,弘历错的最离谱
- 《认识自我》:今天的“自我”源自于历史的塑造和推动
- 历史文化专家潜心40年编撰千年古灵渠研究手稿发布
- 惠州记者书写惠州古城故事 延续城市的历史文脉
- 受不了了!这些不正经的历史文物,把我都逗笑了
- 梁思成与鉴真纪念堂
- 成语故事:牛角挂书
- 庐山历史上的今天 - 1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