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 古代唐朝使用什么货币?唐朝货币有哪些特点经历了哪些演变?( 四 )


唐代宗大历年间似曾铸有“大历元宝”钱,史书未有明文记载,但传世有实物 。此钱径2.3厘米,钱文隶书旋读,为小平钱,背无文 。德宗建中年间(公元780-783年),史书曾有铸钱记载,但也未记载是什么钱,料应仍为开元通宝;此外传世有“建中通宝”钱,钱径2.1厘米,重1.8-2克,钱文隶书,旋读,光背无文 。这两种钱铸造较粗糙,在新疆等地发现较多,而内地倒较少见,在1992年新疆库车(唐代称安西)附近曾出土过大量的建中开元及乾元钱等 。这些钱铜质具有新疆当地所产之铜的特点,并非中原所产的铜,故应是唐时所设安西都护府时驻扎在此的守军自铸的钱币 。德宗时恢复通货紧缩政策,减少钱监,停止铸钱,市场中通货经常不足,因而物价无力,钱币的购买力颇高,此后各帝王莫不谨守此法,不敢踰越,直至唐武宗继位,毁佛铸钱,铸行背记铸地名的开元通宝,称为“会昌开元” 。佛教从东汉初传入我国后,迅速被当时的中国社会接受了,轻过三国、两晋、南北朝漫长的历史岁月的传播,到了唐代已极为兴盛 。那时是佛教繁兴,寺院林立,人们以当尼姑、和尚为荣,连皇帝都要过几天的寺庙生活,以表示超凡脱俗从而得到佛祖的超度 。那时,寺庙的规模很大,不但规模大,而且里面的铜像也极多 。据《旧唐书·王缙传》载;“五台山有金阁寺,铸铜为瓦,涂金于上,照耀山谷,计钱巨亿 。”仅一座寺庙就耗资巨亿,全国的寺庙佛像用掉的铜就要以数十万吨计了 。国家的铜源都被放进寺院,成为寺院财产了,脱离了正常的社会生产等经济生活 。到了唐武宗李炎时,无铜铸钱的局面再也支持不下去了 。李炎此人从小就不信佛,甚至说:“穷吾天下,佛也 。”一个毁佛铸钱的构思渐渐在他的脑海中形成了 。
唐朝 古代唐朝使用什么货币?唐朝货币有哪些特点经历了哪些演变?
文章图片
会昌五年,李炎在他登基后的第五个年头,毅然下令毁佛铸钱 。他规定西京(长安)只留寺庙四座,东京留两座,其余的一律拆毁,僧人还俗,没收寺院良田,和尚尼姑们遣回原籍,从事生产 。把寺院内的佛像,僧尼钵盂、钟磬、用具统统砸碎,化铜铸钱 。扬州节度使李坤率先铸造背有“昌”字的开元通宝钱进呈,朝廷下令各地仿铸,并于钱背添铸各自州名以便检查 。这种背文记地名的开元通宝俗称会昌开元 。这在全国引起很大震动,大部分信佛的人都不满意,但社会上的财富增加了,货币流通畅快,人民生产、生活安定了,也就逐渐得到了全国大多数老百姓的拥护,毁佛铸钱也使李炎成为历史上的一位明君 。会昌开元已经发现的背文计23种,有“昌、京、洛、益、蓝、襄、荆、越、宣、洪、潭、兖、润、鄂、平、梓、兴、梁、广、福、桂、丹、永” 。其中“平、桂、丹、福”少见,“永”字尤罕见 。会昌开元比官炉开元钱略小略轻,铜色较红,制作较粗陋,其铸地广,地名多,欲全部收齐颇不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