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肉|中国古人吃狗肉吗?古人一般吃什么肉?( 二 )


狗肉|中国古人吃狗肉吗?古人一般吃什么肉?
文章图片
隋唐之后:逐渐弃食
隋唐以降,狗肉的食用性迅速下降,不论是贵族还是平民逐渐弃食狗肉,狗肉也成为一种上不得台面的交易,俗语“挂羊头卖狗肉”诞生此时,亦说明当时的风潮 。待到千年之后,清代文学家李渔甚至批判食用狗肉,在《闲情偶寄》中李渔写道:“猪羊之后,当及牛犬 。以二物(牛和犬)有功于世,方劝人戒之之不暇,尚忍为制酷刑乎?”
导致这一转变的原因,学术界有不同诠释,主要可以分为三类观点 。以客家历史学者王增能为代表,在他的《客家饮食文化》一书中指出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游牧民族频繁入侵,游牧民族对狗十分珍惜,不忍食狗,这也影响到汉族的饮食传统,于是渐废狗肉 。徐海荣在其皇皇巨著《中国饮食史》中曾提出“替代说”,认为由于当时养羊业的迅速发展,使得羊肉成为美味方便取食的肉种,由是人们渐弃狗肉 。美国学者弗里德里克·西蒙抱持的“宗教说”看重当时佛教的影响,由于佛教倡导爱护生命,拒绝杀害生物,又特别是其中杀死狗与牛是极大的残忍,因为这两种动物为人类的利益付出极多,索取甚少 。这些说法都具有一定的说服力,且并非冲突、单独发生作用,某种程度上,各类原因间也在彼此互动影响 。
虽说食用狗肉现象渐趋减少,但其中还显露出一些复杂的面向,大体可以总结为民间养看门狗,贵族养猎狗和宠物狗,但他们对吃狗肉的态度截然不同 。由于饲养看门狗成本低廉,仅需把狗养在谷仓旁,任其觅寻人类的食余就能存活,身居乡野中的农民开始更多地将狗饲养看家 。这些狗一般不会遭遇宰杀的命运,不过灾荒之年或是主人濒临生存困境之时,又或狗本身病死或老死之时,仍难逃被吃的结局 。而上层士人、贵族阶层,看门有家奴,却也热衷于养狗 。隋唐之后这些社会阶层更多豢养猎狗,飞鹰走犬成为上层贵族田猎的得力助手 。一些小型犬类慢慢成为贵族妇人的宠物,陪她们消磨时光 。
尽管如此,美国学者马文·哈里斯在《好吃:食物与文化之谜》一书中运用详实的论述强调这些狗类并非因其成为宠物而逃脱被吃 。和农村看门狗的命运相同,“被视为宠物的那些动物最终照样会落入其主人的胃里(或者经过其主人的同意,落入其他人的胃里)” 。而他对于狗肉消亡的看法更趋近于“替代说”,因为当时可供上层阶级消费的肉类食品越发丰富多样,狗肉因其本身较差的口味跌出人类食谱之中,对于上层阶级而言,没有吃狗肉的必要理由 。
不过,在隋唐之后还出现一些富有趣味的变化 。伴随中医的发展,讲求“食疗”的中医技术中有大量对于狗肉入药和忌食情况的记载 。唐代孟诜在《食疗本草》中赞誉狗肉可以“补五劳七伤,益阳事,补血脉,厚肠胃,实下焦,填精髓” 。到宋代的《日华诸家本草》中也对这一观点大体认同,指出狗肉可以“补胃气,壮阳道,暖腰膝,益气力” 。到了明代,在著名的《本草纲目》中提出了忌食狗肉的数种情况,如“病热后食(狗肉)之,杀人” 。同时,熬制狗肉粥治病时,忌与蒜、菱、杏仁等食物搭配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