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才正式规定中秋节,为什么唐朝就开始过了?( 三 )
此外,中秋节还有一些有趣习俗,虽不普遍,但亦可记上一笔 。如现今盛行的放河灯,早在宋明时期即已流行:“此时浙江放一点红羊皮小水灯数十万盏,浮满水面,粲如繁星,或谓此乃江神所喜,非徒事观美也 。”(《西湖游览志馀·偏安佚豫》)那粲如漫天繁星般通明透亮的河灯,仿佛穿越时空,仍点亮在我们眼前 。另外,在杭州等这样的地方,还会有观潮习俗,(参《西湖游览志馀·熙朝乐事》)苏东坡亦有《八月十五日看潮五绝》诗,此不赘述 。在一些地方,八月十五日这天还有佛像游行等节目:“八月十五日,行像及透索为戏 。”(《酉阳杂俎·境异》)
以上是散见的中秋节俗 。其实,中秋节更多存在于诗词吟咏中,使之因此有了丰富而绵远的生命力与内涵 。古人对中秋节的吟咏,主要集中在月的咏叹上 。从唐代起,抒写中秋之月的作品不计其数,但是,总体而言,有一个大致的脉络 。
文章图片
在中秋节产生之前,古人对于秋月的吟咏,多围绕其自然特点而创作 。《皇览·逸礼》:“秋则衣白衣,佩白玉,乘白辂,驾白骆,载白旗,以迎秋于西郊 。”宋玉《九辨》:“白露既下百草兮,奄离彼此梧楸 。”秋尚白,又由于秋自白露始,天渐凉,露结为霜,所以秋露、秋霜、秋之银色或霜色,便被自然地根植于此类诗歌当中 。左思《杂诗》有“秋风何冽冽,白露为朝霜 。柔条旦夕劲,绿叶日夜黄 。明月出云崖,皦皦流素光”,孙绰有“萧瑟仲秋月,飚唳风云高 。山居感时变,远客兴长谣 。疏林积凉风,虚岫结凝霄 。湛露洒庭林,密叶辞荣条 。抚叶悲先落,攀松羡后凋”,谢惠连《怀秋》有“皎皎天月明,弈弈河宿烂 。萧瑟含风蝉,廖唳度云雁”,刘宋南平王刘铄有“昊天清且高,秋气发初凉 。白露下微津,明月流素光”,梁简文帝《望月》有“流辉入画堂,初照上梅梁 。形同七子镜,影类九秋霜 。桂花那不落,团扇与谁装 。空闻北窗弹,未举西园觞”,可谓代表 。
傅咸的《拟天问》:“月中何有?白兔捣药,兴福降祉 。”较早抒写月可以兴福降祉,与唐以后中秋节所蕴含之意旨吻合 。鲍照《玩月》之“三五二八时,千里与君同”,亦揭开十五之月蕴蓄牵挂远方之情 。唐宋人写中秋月,是从以往普通的月中,体会到了“那一个”月,使之具有区别性:“寻常三五夜,不是不婵娟 。及至中秋满,还胜别夜圆 。”(栖白《八月十五夜玩月》)“万里无云镜九州,最团圆夜是中秋 。满衣冰彩拂不落,遍地水光凝欲流 。华岳影寒清露掌,海门风急白潮头 。因君照我丹心事,减得愁人一夕愁 。”(殷文圭《八月十五夜》)“亭亭千万里,三五复秋中 。此夕光应绝,常时思不同 。九霄微有露,四海静无风 。惆怅逡巡别,谁能看碧空 。”(姚合《八月十五夜看月》)月还是那个月,望月人的心境不同了,有月圆而生人间团圆之美好愿望,但亦因节近白露,清霜初生,而生清寒之意,故亦成为寄托思念之媒介 。
- 秦朝|谁才是秦朝二世而亡的罪魁祸首?赵高还是蒙恬?
- 诸葛亮|诸葛亮从外貌判断一个人的才能有道理吗?古代也是个看脸的社会
- 宋仁宗|宋仁宗是个怎样的人,他为何是宋朝口碑最好的皇帝?
- 宋朝|武大郎为什么能养得起潘金莲?武大郎真的很穷吗?
- 宋朝|古代吃牛肉犯法吗?水浒好汉到底能不能吃牛肉?
- 刘全|刘全是怎么死的?刘全真的是因为犯罪才被和珅杀的吗?
- 陈情令|陈情令聂怀桑结局怎么样了?聂导才是最大赢家
- 宋朝|宋朝宋太祖赵匡胤有几个兄弟?最终结果都是怎样的?
- 兵仙|古代被称为兵仙的是谁?一代军事天才却无他的容身之处
- 李必|长安十二时辰李必头上的簪子为什么竖着插?其实竖着才是正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