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男不当兵”的观念源于宋朝吗?非也,早在秦汉时期就已经盛行

中国有句俗话:“好铁不打钉 , 好男不当兵” , 用来形容古代民众以当兵为耻的观念 。 很多人都认为这句俗话 , 是源自于重文轻武的宋朝 , 认为是赵官家们为了防备武将篡权、奉行重文抑武政策 , 才使得民间形成以当兵为耻的观念、并流传至今 。
其实不然 , 早在宋朝之前的秦汉时期 , 良民群体就开始对士兵没有好感 , 就已经形成“好男不当兵”、轻视鄙视军人的观念 。

“好男不当兵”的观念源于宋朝吗?非也,早在秦汉时期就已经盛行
文章图片
先秦战国之前 , 兵源的主体是世袭的贵族士群体 , 春秋诸国上至宰臣 , 下至一般士族子弟 , 都是踊跃入伍 , 因为当兵不是下贱的事 , 士人都以当兵为职务 , 为荣誉 , 为乐趣 , 不能当兵才是莫大的羞耻 , 所谓“士兵”就是和士有关 。
可以说最初的士兵都是贵族阶级 , 从小就接受文、武两个方面的训练 , 士 , 就是文武兼备者 。
即便是专门搞文教工作的孔子也通晓武事 , 是个能举国门之关的善射高手;上至周天子、诸侯国君、宰臣等等 , 都能上阵作战 。

“好男不当兵”的观念源于宋朝吗?非也,早在秦汉时期就已经盛行
文章图片
《左传》中记载的战事 , 在今人看来 , 战术幼稚、甚至挺傻的 , 但那时候士兵的军心旺盛是毫无问题 , 说他们是战争 , 不如说是竞技游戏更准确 , 杀戮和残酷性远不及后世 , 更多是被传统封建贵族的侠义精神做支配 , 去维持国际势力的均衡 。
由于当时的士兵主体都是士 , 所以一般情况下 , 平民工商阶层是不当兵的 , 齐国在管夷吾变法后 , 才让农民有了当兵的责任 , 但也不是全体农民去当兵 , 而是选择其中最优秀者 。
也就是说 , 当时农民要想去当兵 , 你个人得足够优秀 , 或者有特殊的才能 , 才有资格去当兵 。 可以说 , 在春秋及之前 , 就是以当兵为荣的时代 。

“好男不当兵”的观念源于宋朝吗?非也,早在秦汉时期就已经盛行
文章图片
这种以当士兵为荣的情况 , 在进入战国后就产生变化 , 产生变化的原因就是战争的酷烈加剧 , 死亡率大大的提高 。
如果说春秋战争讲究繁文缛节 , 并不以杀伤、乃至灭国为目的 , 那战国战争就是无所谓黑猫白猫、能消灭对方就是好猫 , 所以各国都极力奖励战杀 , 对待俘虏和降卒往往是大批量的坑杀 , 以求达到削弱敌人战斗力的目的 。
死亡率提高 , 首先带来的就是兵源的严重不足 , 为了征兵 , 各国都想方设法鼓励男人去当兵 , 甚至用残酷的刑罚去恐吓、逼迫 , 无所谓你是士农工商 , 西方的秦国更是实行全民皆兵的制度 , 这样的军事规模下 , 战争只会越发惨烈 。

“好男不当兵”的观念源于宋朝吗?非也,早在秦汉时期就已经盛行
文章图片
随着士群体的大批量减少 , 士群体文武兼备的教育制度也遭到破裂 , 从战国时期开始就分裂成文、武两块 。
像苏秦、张仪之流就是新文人代表 , 只要凭借三寸不烂之舌+读书所学的理论知识 , 去君主那里谋求富贵 , 他们没有多少军事知识 , 个人也没有什么自卫的技能 , 就是后世肩不能挑、手不能提的文人鼻祖 。
像聂政、荆轲之流 , 则是新武人代表 , 他们虽然学习了旧贵族的武艺和外表的侠义精神 , 但并没有旧贵族具备的文化知识 , 更没有维持国际均势局面的理想 , 他们没有太高的追求 , 谁出价高就为谁尽力 , 谁赏识就为谁卖命 , 无所谓是非对错 。
这些由士群体分裂出来的文武群体 , 又有几个愿意去当士兵为了荣誉、为了国家而战呢?
何况 , 那时候列国拼命的战争也不是什么荣誉之战 , 如果说春秋时代当兵是荣耀 , 那在斩首和坑杀为常事的战国晚期 , 民众自然是谈兵色变 , 对入伍产生抗拒心理 。

“好男不当兵”的观念源于宋朝吗?非也,早在秦汉时期就已经盛行
文章图片
由于兵源不足 , 当然也是众多良家子弟不愿意当兵为主因 , 所以 , 从秦始皇开始 , 就“发诸尝逋亡人、赘婿、贾人略取梁地 。 ”
逋亡人是流民 , 赘婿和贾人都是社会公认的贫困、无赖和卑贱之人 , 总之 , 这些群体都是下流人物 , 和良家子弟相比就不是正经人 。
从那个时候开始 , 贵族群体不服兵役了 , 罪犯、贫困卑贱者、无赖、盗匪、流民应征入伍成为常态 , 兵匪不分 , 也逐渐成为民众对士兵的固有印象 , 良家子自然以当兵为耻 。
比如 , 秦末的反秦主力就多是这样的乌合之众 , 陈胜的队伍是遣发戍守渔阳的人 , 彭越的队伍是流民和恶少年 , 黥布是强盗头子 , 基本都是流氓集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