丞相敢扇太子耳光?《上阳赋》演得真实,因这个“变态”制度

这是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写下的千古名句 , 寄奴是一代雄主刘裕的小名 。 据《魏书》记:“裕家本寒微 , 住在京口(今属江苏省镇江市) , 恒以卖履为业 。 意气楚剌(意为粗莽乖戾) , 仅识文字 。 ”少年时曾因欠钱被抓 。
刘裕投奔东晋的北府军后 , 平孙恩起义 , 杀篡臣桓楚 , 铲除卢循、刘毅、司马休之等割据势力 , 统一南方 。 此后灭南燕 , 剪后秦 , 大胜北魏 , 光复洛阳、长安 , 成为南朝宋的开国皇帝 , 被后人赞为“定乱代兴之君” 。
随着电视剧《上阳赋》热播 , 不少观众发现 , 它是以“南朝代东晋”这段历史为背景创作的 , 剧中马曜的原型是东晋孝武帝司马曜 , 王蔺的原型是王导 , 萧綦的原型是刘裕 。 则剧中一些情节引起争议:王蔺身为丞相 , 竟敢扇太子耳光;王蔺投毒马曜后 , 却不篡位;谢宛如嫌萧綦出身寒门 , 拒绝下嫁……其实 , 这些都是当时门阀制度的真实写照 。
门阀制度是中国古代皇权政治中的一个变态 , 它与东晋王朝共始终 , 仅存在了百余年(317年—420年) , 而终结门阀政治制度的 , 正是刘裕 。

丞相敢扇太子耳光?《上阳赋》演得真实,因这个“变态”制度
文章图片
(明)仇英《竹林七贤图》 。 竹林七贤被视为“魏晋风度”的代表人物 。
刘秀都拿豪族没辙
所谓门阀政治 , 指士族与皇权共治 , 仅存于东晋一朝 , 但汉代已生萌芽 。
西汉任官主要采用察举制 , 始于董仲舒建议:“使诸侯、郡守、二千石各择其吏民之贤者 , 岁贡各二人 。 ”被汉武帝采纳 。
汉代设立常科(定期招收 , 又称岁举 , 分孝廉、秀才、察廉、光禄四科)和特科(不定期招收 , 有贤良、文学、明经等) , 由高官任举主 , 推荐人才 , 朝廷考核后录用 。 在常科中 , 孝廉最重 , 官员多从此出;在特科中 , 贤良最重 。 常科重于特科 。
察举制使平民也有机会成为高官 , 打破了“非列侯不拜相”的贵族任官传统 , 所以汉代人才辈出 , 被李白赞为“胡无人 , 汉道昌” 。 但察举制以推荐为主、考试为辅 , 地方官权力大 , 易生帮派 。
汉代还有任子制度 , 即任用高官子弟为官 。 西汉便出现了杜陵张氏家族、金氏家族、韦氏家族等官员世家 。 以杜陵张氏为例 , 自张汤起家 , 他的儿子张安世被封侯 , 以后8代保持爵位 , 达182年 。
在农耕时代 , 地方大地主一旦与权力结合 , 即从豪族(下层贵族)走向世族(上层贵族) 。 世族盘踞地方 , 世代相袭 , 一是蚕食国家税收 , 二是加大贫富差距 , 易生动荡 。 王莽篡位后 , 全力打击世族 , 引起激烈反抗 。
东汉开国皇帝刘秀即出自世族 , 他手下的“云台二十八将” , 大多来自世族 。 登基后 , 刘秀曾发布“度田令” , 打压地方世族 , 致暴乱再起 , 刘秀只好妥协 , 表示:“苟非其时 , 不如息人 。 ”意思是时机不到 , 将来再说 。
曹操也向世族妥协
皇权退让 , 世族得以野蛮生长 , 但东汉初期 , 世族不太干预地方察举 , 有察举权的高官多推荐异姓门生 , 结成私人权力网络 。 然而 , 到东汉末期 , 出现两大突变:
其一 , 选官偏重门第家世 。 因为只有先入学读书 , 成为小吏 , 才能被察举 , 非豪门子弟很难入学 , 官员渐被世族垄断 。
其二 , 随着官员们的私人关系网世族化 , 与阉党产生利益冲突 , 东汉末期 , 双方你死我活 , 世族的凝聚力增强 。
三国时 , 曹操本是阉党之后 , 为实现篡汉目标 , 不得不向世族妥协 , 接受了九品官人法 。 具体操作方法是:州郡选大中正一人 , 大中正再推举小中正 , 小中正将地方人才分为九等 , 交吏部叙用 。 世族因此掌控了官员的推荐权 , 到晋初时 , 已成“上品无寒门 , 下品无势族” 。
曹操的妥协 , 换来了北方世族对他的支持 , 尤其是颍川集团的支持 。 颍川在战国时是韩国故地 , 好申韩(申不害、韩非子)之学 , 士人多精通律法 , 但毕竟属儒生集团 , 忠诚于东汉皇室 , 所以曹操生前不敢篡位 。
曹魏取代汉祚后 , 又很快被世族集团中的司马氏取代 , 遂有西晋 。
惩于曹魏灭亡之快、灭亡时奥援之寡 , 西晋皇室对世族特别优待:曹魏时 , 九品官人法尚依照人才的品德、能力来评价;到西晋时 , 则完全根据血统 。 此外 , 西晋多封众建 , 诸皇子皆建藩掌兵 , 结果引发了“八王之乱” , 持续达16年 , 国力大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