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楼·孙廷铨山雨楼:官居一品,勤录乡闻(上)韦力撰
孙廷铨乃清初重臣 , 他做到了官居一品的大学士 , 然其祖上却从事的是手工制作业 。
按照《续修颜山孙氏族谱》所载 , 孙克让在明洪武三年从直隶枣强迁居到青州府城东南隅 , 此后又迁居到益都西乡颜神镇 , 此地后称为博山县 , 今名淄博市博山县 , 故孙克让被视为颜山孙氏始迁祖 。
文章图片
聊斋故里
当时颜山孙家从事琉璃制作产业 , 隶属匠籍 , 孙廷铨在《颜山杂记》中称:“炉应者 , 余家自洪武垛籍 , 所领内官监青帘世业也 。 维国家营建郊坛飨殿 , 则执治其檑扉、帘幌之事 , 而鳞次之琉璃 , 晶映上彻罘罳 , 义取乎青象苍穹 , 答玄贶也 。 隶籍内廷 , 班匠事焉 , 故世执也 。 ”
当时孙克让属于匠籍 , 为宫内制作琉璃器 , 此后其家几代人都从事这个行业 。 直到今天 , 博山琉璃依然享誉全国 , 被称之为琉璃之乡 。 是不是孙克让把这种工艺带到了博山 , 有些文章持这种观点 , 但也有的文章说早在孙克让到达博山前 , 当地就已经有了琉璃生产 。 吕冰、郭玉锋主编《齐鲁家风:山东人的精神史诗》中说:“琉璃最早起源于炼丹家 , 因为它外观流光陆离 , 古人称之为‘流离’‘药玉’‘缪琳’等 , 近代古玩界又称之为‘烧料’‘料器’ 。 20世纪80年代 , 在山东淄博博山发现元代末期琉璃窑址及料器 , 证明这里生产琉璃器物已有600多年的历史了 , 故博山素称‘琉璃之乡’ 。 ”
文章图片
只写大街二字
元代末年 , 距明洪武时间极近 , 如果出土的料器上面没有出土的年款 , 很难说出是元末还是明初所产 , 所以这段叙述并不能否定是孙克让把琉璃工艺带到了博山 。 即使不能确认孙克让是颜神镇第一位制作琉璃者 , 但其家在当地有广泛的影响力 ,
上文中提及孙氏后人孙昭鸿的说法 , 孙延寿是明朝皇室在颜神镇琉璃作坊的监造官员 , 明隆庆、万历年间 , 他每年都要押送琉璃制品前往北京提供给宫廷 。 明万历四十六年 , 孙延寿邀请二十三人共结“炉行醮会” , 他们定下在每年的三月初三为祭祀祖师的日子 。 每到这天 , 全炉行都要歇业停产 , 到炉神庙举行祭祀活动 , 由此而产生了博山炉神庙会 。 到清中叶时 , 博山琉璃料器不仅畅销国内 , 而且远销海外 , 每年达7000担以上:“康熙年间清廷在京设琉璃厂 , 主要征召博山琉璃工匠进京从事琉璃料器生产 , 原料也主要由博山运去 , 产品被称为‘御窑品’ 。 ”
文章图片
街边访古
孙延寿就是孙廷铨的曾祖 , 孙廷铨虽然在朝中做高官 , 但他对琉璃制作一样内行 , 他所撰《颜山杂记》中专有《琉璃》一节 。
孙延寿字子容 , 号柳溪 , 按照孙霁在《柳溪公行略》中之所言:“世业琉璃 , 自作尤精 , 每岁带本货游京师……迨稍裕 , 则伙高朝业、钱双峰、钱绪斋贾江南 , 家由是昌矣 。 ”
文章图片
家禽
在孙延寿之前的几代 , 其家都从事琉璃制作业 , 虽然家中的作坊已经有了一定的规模 , 但孙延寿本人亲自操作制作的器皿精美程度超过一般工匠 , 他每年把制作出的琉璃器带到北京售卖 。 后来他又把生意做到了江南 , 博山孙氏进而成为了当地的富户 。
经济发达后 , 孙延寿还是认为只有读书入仕才是正途 , 故他教导子孙要刻苦读书 。 他的长子孙霁曾中副榜 , 做过湖南湘潭县县丞 , 因其文才出众 , 培养出了多位弟子 。 孙延寿的次子孙震为明崇祯七年贡生 , 做过潍县教谕 , 孙震就是孙廷铨的祖父 。
文章图片
孙廷铨故居
孙震的长子名孙元昌 , 他:“为人刚直果毅、洞达磊落、好直恶佞 , 至其意之所是 , 则断辞一迹 , 虽贲育不能夺也 。 ”(李障天《淄博经济史料》)
博山虽有多家从事琉璃业者 , 但孙氏制作琉璃的绝技乃是套料 , 孙元昌继承了这门手艺 , 使得他做出的琉璃器皿大多贡入宫中 , 有些也远销海外 。 也许是孙元昌无暇致力于读书 , 他将考取功名的希望寄托在儿子孙廷铨身上 。 孙廷铨自称他在十三岁时 , 某天写了篇文章 , 父亲读后夸赞他写得好 , 于是孙廷铨立下了要考取功名的志愿 , 所以他说后来的成就跟当年父亲的鼓励有重要关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