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朱允炆为什么要放走朱棣的三个儿子?为何不扣押他们做人质?
建文帝朱允炆即位之后 , 采用"削藩"的政策 , 加强集权 , 最终逼反了朱棣 , 朱棣起兵打着"靖难"的旗号 , 经过四年的征战 , 攻进了南京 , 然后 , 皇宫起火 , 朱允炆下落不明 , 或许就在大火中丧生 。
值得注意的是 , 在朱棣起兵造反之前 , 朱棣的三个儿子 , 王世子朱高炽及其弟朱高煦、朱高燧都在南京 , 而建文帝朱允炆不但没有扣押他们做人质 , 没杀他们 , 反而放走了他们 , 可以说 , 建文帝实在是下了一步错棋 。
文章图片
《明史本纪第四》记载:夏四月 , 湘王柏自焚死 。 齐王榑、代王桂有罪 , 废为庶人 。 遣燕王世子高炽及其弟高煦、高燧还北平 。
【三个|朱允炆为什么要放走朱棣的三个儿子?为何不扣押他们做人质?】试想 , 如果当时建文帝朱允炆扣押了朱棣的三个儿子 , 或许朱棣起兵 , 也会投鼠忌器 , 不敢肆无忌惮 , 至少做出举动前心里得掂量掂量 。
那么 , 建文帝朱允炆为什么要放走朱棣的三个儿子呢?
朱棣靖难之役 , 他的三儿子都起了很大的作用 , 朱棣的大儿子朱高炽留守北平 , 成功地阻挡了李景隆五十万大军的进攻 , 保住了北平城 。 朱棣的二儿子朱高煦 , 跟随朱棣征战 , 屡立战功 , 多次在危急时刻 , 救了朱棣的命 。
令人不解的是 , 建文帝朱允炆为何走了这一步错棋呢?这里面 , 有一个重要的原因 。
据说当时朱棣"装疯卖傻" , 以燕王病重 , 想见三个儿子最后一面为由 , 派人向建文帝朱允炆恳请允许他三个儿子回去 , 以便交代后事 。
文章图片
而建文帝朱允炆本来就是一个很孝心的人 , 父亲病危了 , 做儿子的当然要见父亲最后一面 , 这是人之常情 , 他没有多想 , 便批准了 , 因此 , 放走了朱棣的三个儿子 , 酿成大错 。
之所以放走朱棣的三个儿子 , 这和朱允炆的性格有很大的关系 。
朱允炆小时候 , 非常聪明 , 人也非常孝顺 , 这一点和他老爹朱标很相似 。
朱允炆十四岁的时候 , 他的老爹朱标生病 , 朱允炆在身边小心侍候 , 昼夜不离开一步 。 这还不是一天两天 , 朱允炆一直坚持了两年 , 细心照顾 , 这可不是一般人都能做到的 , 俗话说 , 久病床前无孝子 , 但是 , 朱允炆做到了 。 这些 , 都被朱元璋看在眼里 , 因此 , 他更喜欢朱允炆了 。
文章图片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朱标病死 , 朱允炆被朱元璋立为皇太孙 , 确定为未来的皇位继承人 。 朱允炆守孝时因过度哀伤消瘦 , 朱元璋安慰说:"而诚纯孝 , 顾不念我乎" 。
《明史本纪第四》记载:帝生颍慧好学 , 性至孝 。 年十四 , 待懿文太子疾 , 昼夜不暂离 。 更二年 , 太子薨 , 居丧毁瘠 。 太祖抚之曰:"而诚纯孝 , 顾不念我乎 。 "洪武二十五年九月 , 立为皇太孙 。
就这样 , 一步棋走错 , 后患无穷 , 朱允炆放走了朱棣的三个儿子 , 朱棣便毫无顾忌了 , 最终率军攻进了南京 , 篡夺了帝位 , 令人感到非常遗憾 。
朱允炆的心太善良了 , 手段不狠 , 宝座不稳 , 比起朱棣的狼子野心 , 心狠手辣 , 朱允炆的善良 , 也预示了他的悲惨结局 。
那么 , 建文帝朱允炆为什么要放走朱棣的三个儿子呢?
朱棣靖难之役 , 他的三儿子都起了很大的作用 , 朱棣的大儿子朱高炽留守北平 , 成功地阻挡了李景隆五十万大军的进攻 , 保住了北平城 。 朱棣的二儿子朱高煦 , 跟随朱棣征战 , 屡立战功 , 多次在危急时刻 , 救了朱棣的命 。
令人不解的是 , 建文帝朱允炆为何走了这一步错棋呢?这里面 , 有一个重要的原因 。
据说当时朱棣"装疯卖傻" , 以燕王病重 , 想见三个儿子最后一面为由 , 派人向建文帝朱允炆恳请允许他三个儿子回去 , 以便交代后事 。
文章图片
而建文帝朱允炆本来就是一个很孝心的人 , 父亲病危了 , 做儿子的当然要见父亲最后一面 , 这是人之常情 , 他没有多想 , 便批准了 , 因此 , 放走了朱棣的三个儿子 , 酿成大错 。
之所以放走朱棣的三个儿子 , 这和朱允炆的性格有很大的关系 。
朱允炆小时候 , 非常聪明 , 人也非常孝顺 , 这一点和他老爹朱标很相似 。
- 赵匡胤|赵匡胤为什么传位于兄弟, 而不是儿子
- 学会曾国藩三个字,牛年越走越顺!
- 诸葛亮|深度解析诸葛亮为什么隐居山野却能闻达于诸侯?
- 刘秀|史上三个叫丽华的女子,都貌美如花,为何命运却截然不同?
- 穷困潦倒的伊朗,为什么不愿像沙特那样,乖乖倒向西方呢?
- 庞统|蜀国为什么不能统一天下!庞统临死前说句话,诸葛亮听后想归隐!
- 为什么我们被称为炎黄子孙?被刷屏,撒贝宁一举动让网友瞬间泪目
- 两块籽料要价100万,为什么和田玉价格差距这么大,原因在这里!
- 为什么吕后没对薄姬下手,是出于女人的同情,还是政治考虑
- 古人为什么一定要选在“午时三刻”执行死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