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关键词阅读:
【古代人才的划分,求职之路异常困难,只要有才就可以?】世有伯乐 , 然后有千里马 。 千里马常有 , 而伯乐不常有 。 故虽有名马 ,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 骈死于槽枥之间 , 不以千里称也 。 ——韩愈《马说》
天下之大 , 能人辈出 , 但是一个国家官职有限 , 选拔机会也有限 , 想出人头地 , 平步青云 , 不是只靠有才华就可以的 。 在古代多有怀才不遇之人 , 平民百姓要想晋升便需要有人引荐 , 在先秦时期 , 就有谋士在幕后献计献策 , 算是“幕僚”的前身 , 之后经各朝发展 , 官员们通过“幕府”选拔“幕僚”逐渐有了定式 。
文章图片
一、人才的划分
中国古代统治者主张罢黜百家 , 独尊儒术 , 因此选拔人才之法也是沿用儒学之道 。 按照孔子划分人才的方法 , 人才可分为大圣、贤才、君子、士和庸人五个等级 。 而划分标准就是他们的道德水平、为人处世的方法 。
在孔子看来 , 庸人是没有远大目标 , 日子得过且过的普通人;士则是有一定的道德、处世法则的人;君子已经可以达到身正影不斜 , 绝对讲究仁义道德;贤才就更上一层楼 , 可以为天下人谋福利 , 做世人的榜样;而大圣作为最高层级的人才 , 已经完全知天通地 , 可以比肩天地了 。
这样“德才兼备”的思想作为选材的重要方针 , 被历代沿用 , 不只是用于选拔官员 , 也被用于官员选拔自己的“幕僚” 。 而“德”与“才” , 重点考究“德”为先 。 儒家另一位著名思想家——荀子 , 也坚持这一观点 , “德不称位 , 能不称官”是选人大忌 , 无德无才之人只会霍乱官场 , 让百姓遭殃 。
文章图片
二、德才兼备
“德才兼备”当然是最佳的选人方法 , 但是贤才并不是随时恭候的 。 清朝著名官员曾国藩就认为 , “德”是要在“才”之前的 , 有德无才的人只能算是“愚人” , 而有才无德之人却是“小人” 。 “小人”没有道德的束缚 , 只有利益的裹挟 , 随时都会出卖朋友 , 不能相交 , 当远之 。
而才能其实也是必不可少的 。 选拔人才当然就是为“才” 。 很多官员在选拔幕僚的时候 , 不仅要求足智多谋 , 还会要求他们具备更多的技能 , 掌握为官需要的知识 , 比如:赋税、刑罚等相关 。 这样的幕僚就方便官员直接咨询、商讨 。
文章图片
三、勤勉用功
“勤”是成才的关键 , 也是官员选拔人才会关注的重点 。 从“闻鸡起舞”、“凿壁偷光”到“囊萤映雪”等各种成语 , 无不讲述着勤奋的故事 , 流传下来 , 激励世代的人 。 可见“勤”是从古至今人们都很关注的习性 。
作为幕僚 , 不是一劳永逸的一份工作 。 他们是因为自己的才能被选拔进幕府 , 也可能因才能不够被“清”出 。 所以 , 成为“幕僚”还远不够 , 为了一直做下去 , 就要不断地学习 , 一直勤勉有加 , 用功努力 。 正如曾国藩说的那样“一曰习勤劳以尽职;二曰崇俭约以养廉;三曰勤学问以广才;四曰戒傲惰以正俗 。 ”他也如此践行着 , 并以此为标准选人、治军 。 这也正是他取得成功的关键所在 。
文章图片
结语
自“废黜百家 , 独尊儒术”后 , 儒家思想统治中国千年 , 不仅影响了国家统治 , 也影响了历代人才的选拔 。 儒家思想里 , 德才兼备和勤勉之人更受推崇 。 这样的思想也被用在选拔人才中 。 有德行 , 有才能 , 又勤勉有加 , 不断发展自己的人才 , 被选拔出来 , 为国家效力 , 成为国家的栋梁 。
稿源:(江东周郎先生)
【】网址:http://www.shadafang.com/c/100rw369192.html
标题:古代人才的划分,求职之路异常困难,只要有才就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