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仪连续两次坑楚怀王,莫非对方是傻子?掌控大势和人性才是关键

战国时期 , 楚怀王连续被张仪骗了两次 , 难道他头脑有问题?如果据此认为楚王不聪明 , 那东方其他五国的君主也都是笨蛋了 , 毕竟他们几乎都曾被张仪从合纵阵营劝退、选择与秦国连横 。 纵横家之所以能屡屡得手 , 是因为他们在洞悉大局的基础上 , 精准把握了游说对象的利益诉求、心理动向 , 再以高超的语言艺术 , 让对方不由自主地跟随自己的思路 , 这就像咱们今天做业务一样 , 不能寄希望于客户是傻瓜 , 而是要把心思放在怎么提高自身水平上 。 时势造英雄 , 我们先看看张仪所处的大势如何 。
张仪连续两次坑楚怀王,莫非对方是傻子?掌控大势和人性才是关键
文章图片
张仪以六里地忽悠楚怀王与齐国背盟 , 发生于公元前313年 , 这一行动本质上是以连横破坏合纵 。 纵横之术 , 为啥能在那时成为热点?经过战国初期半个世纪的博弈后 , 从公元前340年起 , 天下格局已经由以往的“一超”、变成“多强”:在韩、赵的内部掣肘 , 齐、秦的东西夹击下 , 曾经的头号强国魏国被打下了神坛 , 西边经过商鞅变法后脱胎换骨的秦国、东边一向闷声发大财的传统豪强齐国、南边的巨无霸楚国三足鼎立 , 短期内暂时呈现出势均力敌、相互牵制的态势 。 但在其中 , 秦国凭借制度优势发展最为迅猛;加上其向来不甘偏居西陲、积极觊觎中原的心态 , 让中原的原有“钉子户”们感到了威胁 , 他们需要一个身份中立的中间人把各国串连起来 。
因此 , 这一“市场需求”成就了苏秦 , 自公元前333年起 , 出自周天子直辖区内的他游走于各国间 , 最得意时期曾身佩六国相印、享受的待遇比肩诸侯 , 让无数艳羡者跟风模仿 。 但有攻便有防 , 为了破解六国的合纵(各国南北纵向散布) , 连横应运而生(秦国与各国东西横向分布) 。 而连横策略的突破点 , 就在于合纵的理论缺陷:对于六国来说 , 合纵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 。 他们的目的是什么?本国利益;而压制秦国东进、避免这一虎狼之国在中原横行 , 就符合各国的利益 。
张仪连续两次坑楚怀王,莫非对方是傻子?掌控大势和人性才是关键
文章图片
但这只是利益的一方面 , 各国的根本利益是什么?对外扩张、扩大地盘、获得人口和财富 , 最终取周天子而代之 。 也就是说 , 所有诸侯国都想当秦国 , 只是暂时力有不逮而已 , 所以姑且联合起来枪打出头鸟、针对秦国 。 因此 , 合纵其实也就成了柄双刃剑:联合起来压制秦国自然毫无问题 , 但各国也无从对盟友下手了 , 那还怎么发展?俗话说 , 一个和尚挑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 , 各国自身实力有区别 , 与秦国的距离、所受的威胁也相去甚远 , 想要长期保持一致对秦的积极性谈何容易 。 在现实矛盾的刺激下 , 一旦秦国以让利的方式抛出橄榄枝 , 各国自然很愿意抛弃这一松散的同盟关系 。
张仪连续两次坑楚怀王,莫非对方是傻子?掌控大势和人性才是关键】因此 , 秦国只要搞定一两个国家 , 合纵就会瞬间土崩瓦解 , 比如在公元前333年苏秦促成了六国合纵 , 但在下一年秦国就任用犀首联合齐、魏攻打赵国 , 苏秦的心血瞬间付诸东流 。 在随后 , 各国视现实的需要 , 屡屡在合纵、连横间摇摆 , 一度给秦国造成了极大困扰 , 强大的楚国尤为突出 。 横亘在南方的楚国地大物博、物产丰饶 , 由于底子厚 , 当初吴起的变法虽短暂 , 却已使楚国霸气外漏、让各国头疼不已:“南平百越 , 北却三晋 , 西伐秦 , 诸侯皆患楚之强” 。 后来变法虽废 , 但楚国的硬实力尤在 。
公元前333年初(合纵之前) , 楚国曾挥师北上 , 在徐州战胜曾于数年前大败魏国的齐军;10年后 , 楚将昭阳击魏、伐齐 , 齐王向纵横家陈轸求助才消除兵祸 。 不过面对生机勃勃、地形四塞的秦国 , 楚国并没有必胜的把握 , 就像楚威王说的那样:“寡人之国 , 西与秦接境......寡人自料 , 以楚当秦 , 未见胜焉 。 ”因此 , 楚国长期参与合纵战略 , 利用中原各国对秦国的恐惧 , 提升本国地位、抢占有利身位 。 公元前318年 , 在苏秦的组织下 , 楚国曾带头率六国联军攻秦 , 一直打到函谷关 。 而东边齐国也让秦国无法轻视 , 公元前314年 , 该国趁着燕国内乱 , 用时50天占领这一邻国 , 创造了战国以来的最强武功 。 而且 , 鉴于秦国咄咄逼人的气势 , 当时的齐、楚两国正在结盟 。 秦国当时在干啥?公元前316年 , 秦惠文王吞并了巴、蜀 , 实力再次上了一个新台阶:“蜀既属秦 , 秦以益强 , 富厚 , 轻诸侯” 。 积蓄实力再次东进的秦国 , 首先面临的是齐、楚联盟的大问题 。 只要这两位巨头同穿一条裤子 , 秦国压根没什么戏:“秦王欲伐齐 , 患齐、楚之从亲” 。 所以 , 轮到张仪上场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