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又见奈良》只是冰山一角,日本遗孤身份认同困境比电影更残酷( 二 )
文章图片
融不进母国 , 回不去故乡
在《又见奈良》中 , 养女晓霞与陈慧明失去了联系 。 陈奶奶去奈良寻女的过程中 , 慢慢解开了晓霞与她失去联系的原因 。 其实 , 电影并没有触碰一个冰冷的现实 , 那就是日本政府对遗孤的强制同化政策 , 客观上导致遗孤“融不进日本 , 回不去东北”的残酷现实 。
中日建交后 , 日本政府对遗孤的归国总体上是积极的 。 只不过 , 日本政府急于求成 , 希望他们快速日本化 , 融入日本社会 , 自力更生 。 遗孤回到日本后 , 政府会安排生活指导员 , 帮他们融入日本 。 他们有机会参加日语培训 , 学习日本语言、文化和基本技能 。
文章图片
这些行为的发心都是好的 , 然而在执行的层面上走样了 。 如 , 生活指导员、日本亲戚等 , 会强制要求遗孤断绝与中国亲友的联系 , 不再说中国话 , 强制说日语 。 这导致了恶劣后果——很多遗孤的子女、孙辈 , 甚至以家人曾经是“中国人”而深感耻辱 。
按照真实的历史逻辑 , 晓霞应该是遭受到日本亲友、社区、生活指导员等方面的压力 , 不得不断绝与中国养母的联系 。 然而 , 人心是肉长的 , 感情是不可能磨灭的 。 这种反人性的教化、同化和改造政策 , 对遗孤一代造成的伤害是巨大的 。 后来日本遗孤通过与政府打官司的对抗方式维护自己的权益 , 一定程度上也是对这些不友善政策的强烈反抗 。
文章图片
中国的文学作品、影视作品 , 在表达遗孤问题时 , 更多是“中国叙述” , 讲述中国人的宽容、伟大、母爱、无私 , 然而很少有人从日本遗孤的角度 , 深入了解他们精神世界的漂泊与痛苦 。 《又见奈良》在不失中国叙述特色的基础上 , 基本做到了对遗孤本身的关怀 , 非常可贵 。
结语
遗孤融入日本之痛 , 与中日文化差异、日本强制同化政策有关 , 同时也是日本从单一民族国家走向多元的牺牲品 。 面对如此残酷的历史与现实 , 电影能用如此安静、轻松、温情的方式去解构这段历史 , 让人非常敬佩 , 也非常感动 。 在时间面前 , 一切问题都显得苍白无力 , 可是那些曾经的苦难与颠沛流离 , 不会被后人忘记 。 在中国 , 可以有母爱伟大的叙述 , 也应该有遗孤苦难的描述 , 两者缺一不可 。 《又见奈良》对两方面都有关怀 , 也有深刻的反思 , 这是时代的进步 。
参考文献
【日本|《又见奈良》只是冰山一角,日本遗孤身份认同困境比电影更残酷】1.韩旭 , 《日本移民文化与文化冲突》;2.潘德昌 , 《战后日本遗孤称谓考》;3.潘德昌 , 《日本遗孤国家赔偿诉讼问题初探》;4.李霁虹 , 《二战后日本遗孤与中国养父母的历史调查与研究》;5.王希亮 , 《跨越现实:日本遗孤问题的历史与现实》评价;6.刘忠波 , 《日本遗孤的困难表述与历史认知》;7.杜颖 , 《日本遗孤的跨文化适应性研究》 。
- 《康熙王朝》中,那两道最关键的匿名奏折是谁上的?
- 《锦心似玉》罗二娘过得差,不是嫁错人,而是犯了这些错误
- 《锦心似玉》原著善待怀孕妾室的丹阳县主:她的心计,太悲哀了
- 若日本沉没,1.26亿国民何去何从?巴西、澳大利亚是最佳选择
- 刘备|《三国演义》中单挑三人组哪个更强?答案不是刘关张三人!
- 《四方坦然》国家级工艺美术师 杨国琴原矿底槽清(绞泥)
- 老照片 澳大利亚士兵在缅甸 抗击日本法西斯
- 杨播|短短二十年,这家人中竟然诞生了39位高官,堪称奇迹
- 信阳|1931年日本绘制历史地图下的信阳
- 原子弹袭击70多年后,日本广岛被如今是什么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