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天资并不聪颖,却能从愤青成为圣人,都是这个习惯的功劳

曾国藩天资并不聪颖,却能从愤青成为圣人,都是这个习惯的功劳】年轻时的曾国藩是个愤青 , “自负本领甚大 , 每见人家不是” 。 30岁时突然意识到自身的不足 , 曾国藩立志学做圣人 , 他的方法就是写日记 , 不过他的日记与一般人不同 , 很像今天的微博 。
曾国藩日记的篇幅都不长 , 每则都是几十字或是一两百字 , 写的内容多是生活的白描 , 他的日记不光自己看 , 还让别人看 。 他把日记抄录数份 , 然后在朋友圈子里传阅 。 朋友们会在后边加批注 , 谈自己的感想 , 或批评 , 或鼓励 , 就像现在粉丝们的跟帖一样 。

曾国藩天资并不聪颖,却能从愤青成为圣人,都是这个习惯的功劳
文章图片
有一次 , 一位好友在曾国藩的日记后面批语道:你既然如此好学 , 就应该努力完善自己 , 摒弃一切应酬、琐事等 , 专心一意自我提高 , 以求脱胎换骨 。 曾国藩看到后“为之悚然汗出” , 然后感叹说 , 不如此“安得此药石之言” 。
还有一次 , 他在日记中抱怨前辈加上级的骆秉章对他很冷淡 , 他的三弟评论说:“兄之面色 , 每予人以难堪 。 ”这让他如醍醐灌顶 , 想起自己素来自负 , 对骆秉章汇报工作或说话总是不容置疑 , 于是一下子警醒过来 。
日记是非常私密的东西 , 通常都会严加保密 , 曾国藩为什么如此开放呢?

曾国藩天资并不聪颖,却能从愤青成为圣人,都是这个习惯的功劳
文章图片
原来 , 他在日记中虽然能够毫不留情地剖析自己 , 但自己的缺点或是陋习改正起来却非常困难 , 总是改了犯 , 犯了改 , 改了再犯 。 他曾在日记中立誓“夜不出门” , 但还是经常“仆仆于道” 。 道光二十二年十月二十四、二十五两天 , 京城刮起大风 , 他仍然“无事出门” , 回来深切自责“如此大风 , 不能安坐 , 何浮躁至是”!
这使曾国藩认识到 , 光靠自我反思、自我监督是不行的 。 于是他把日记公开 , 通过亲人朋友的“跟帖” , 点醒和提示自己 , 形成强大的外在监督力量 。 用他的话说就是:“势必有所激 , 有所逼 , 才能有所成 。 ”

曾国藩天资并不聪颖,却能从愤青成为圣人,都是这个习惯的功劳
文章图片
曾国藩天资并不聪慧 , 但却成为“内圣外王”式的人物 , 成为清朝的“中兴之臣” , 与他注重自我修养 , 不断完善自己是分不开的 。 而这种类似“微博”的日记就是他最重要的自修方式 。
一个人最难战胜的就是自己 。 真正强大的人 , 不是展现力量 , 而是放低自己 , 不断从外界汲取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