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当年轻人开始谈论AI伦理( 三 )
就像“小苏”在视频中提到的DeepFake算法,2017年亮相时就引起了巨大的轰动,一位名为Deepfakes的用户将神奇女侠扮演者盖尔·加朵的脸换到了一部成人电影女主角身上,以假乱真的效果引发了巨大的争议。
由于DeepFake算法的出现,原本只有专业电影制作机构才能完成的任务,普通人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也能掌握,就像是一头冲出笼子的野兽:加蓬总统Ali Bongo利用DeepFake合成的新年致辞,意外引发了军方的兵变;有人用DeepFake合成马来西亚经济部长与男性在一起的视频,给政府造成了不小的烦恼;在世界上无数隐蔽的角落里,有人利用DeepFake进行欺诈勒索……
在这个“算法无处不在”的世界里,我们该如何自处?
03
把野兽关进铁笼子里
作为新时代的“火种”,我们可能无法拒绝人工智能。
因为人工智能的应用,质检线上的工人无须再盯着强光下的产品用眼睛寻找瑕疵;因为人工智能的应用,基层的医生也可以根据病人的检查结果做出准确的病情判断;因为人工智能的应用,一群不会输入法的老年人也能用语音走进互联网世界……
不过一切美好的前提在于,先将野兽关进铁笼子里。
或许可以借用《人民日报》在评论“快播案”时的观点:技术不但必然负荷价值,而且还有伦理上“应当”负荷的“良善”价值:维持法律与习俗的稳定,远离破坏和颠覆。一旦违逆了这条原则,任何技术都将被打上可耻的烙印。
言外之意,技术不应该是独立于现实的乌托邦,科技的崛起离不开必要的监管,在法律法规上划清技术应用的边界,为技术中立套上伦理的枷锁,可以说是人工智能技术行稳致远的前提所在。
同时越来越多的学者也在讨论代码与法律之间的关系,担忧算法会不会动摇现有人类社会法律的基本框架,并提出了“算法规制”的概念,一种以算法决策为手段的规制治理体系,可以理解为利于算法治理的工具。
文章插图
而除了这些防御性的机制,或许还存在另外一种可能:对算法开发者进行适当的“AI伦理”教育,确定一些算法的“基本准则”,就像“机器人永不能伤害人类”的铁律一样,从源头杜绝算法的滥用。
以“在下小苏”为代表的视频博主不失为一个切入口。尽管“在下小苏”的AI伦理节目不排除和旷视合作的嫌疑,可如果一家人工智能企业愿意走进年轻人聚焦的互动场域,以年轻人熟悉的语境和表达方式,向外界传递AI伦理的概念和自身的AI伦理实践,何尝不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启蒙方式 。
目前包括中国社科院、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大等在内的科研机构与高校,均已经开始进行AI伦理的相关研究。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北京智源大会等行业顶级峰会,也将AI伦理作为讨论的议题。在人工智能普及过程中扮演了领头羊作用的企业们,同样应该肩负普及AI伦理观念的义务,为年轻人上好AI第一课。
- 开国皇帝用自己的姓氏当做国号,史无前例,是慵懒还是别有它意?
- 张乐|他是死的最惨烈的武将,先看着老婆和儿子被活剐,自己再被凌迟
- 和珅被赐死后,他儿子是如何报复嘉庆妹妹的?当下女性都无法接受
- 宦官|除了邀请董卓进京外,当时何进还有其他办法吗其实有上策
- 有没有快速的让葫芦挂瓷的办法呢?答案是当然有
- 时候|此人刚出生就被父亲抛弃,后大败鲜卑连杀六位皇帝,登基当了皇帝
- 蒙古|成吉思汗当大汗后,为何要强娶了一个四十岁,不漂亮的奴隶为妻
- 一文|当初朱元璋只借给沈万三一文钱,为何富可敌国的沈万三却会破产?
- 上者|史上最会当官的人,留下拾句话,小人靠它发达,曾国藩为之心慌
- 圆明园|圆明园被烧前照片, 首次在英国公开, 网友 不当屏保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