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探究李自成的失败(二)缺乏全局性的军事战略眼光!

上回汪郎和大家探讨了李自成失败的根本原因,是因为他失去了明末官绅们的“民心”,大顺政权在汉族官绅和满洲贵族的勾结下遭到阻击和扼杀。探究李自成的失败(一):没有腐化堕落,而是依旧保持初衷所致!
不得不说,李自成是一位悲情的人物。当然,除了因为他无法及时调整自己的政策方向,导致失去汉族官绅的“民心支持”之外,还有一个原因也使得他根本无法站稳脚跟,即:缺乏全局性的军事战略眼光!

军事|探究李自成的失败(二)缺乏全局性的军事战略眼光!
文章插图
大明万历四十六年(公元1618年),后金之主努尔哈赤以“七大恨”为由誓师反明以后,辽东战事就成了明朝最为头疼的外患。事实上,明朝是在内部阶级斗争和外部民族战争的双重打击下,消耗了国力,一步步走向了灭亡。也就是说,明末农民战争并不是孤立的,它是和明清之间的民族战争同时进行的。盘踞在辽东的满洲八旗贵族,是明末一个新崛起的阶层,他们的目标,和以李自成为代表的明末农民领袖们一样,都想成为中原的新主人。只是八旗贵族们非常清楚,他们并没有十足的把握可以单独吞下大明,毕竟此时的大明还是一个强大的对手,只能一点点地从大明的身上撕下肉来喂饱自己的肚子。这一点,从崇祯二年的“己巳之变”、崇祯七年的“甲戌虏变”,崇祯九年的“丙子虏变”、崇祯十一年的“戊寅虏变”,崇祯十五年的“壬午之变”中就可以看出,皇太极前后五次带着八旗兵入塞,都是以掠夺人口、牲畜、财宝为主,充实自己的力量,削弱明朝的国力。

军事|探究李自成的失败(二)缺乏全局性的军事战略眼光!
文章插图
为了抵抗后金军进犯,明廷曾多次从陕、豫等省调兵遣将,尤其是崇祯七年的“甲戌虏变”曹文诏被调往大同抗金,崇祯十一年的“戊寅虏变”孙传庭、洪承畴等被调往辽东防金,李自成才能两次都从明军的包抄中求得一丝生机,否则早已被碾灭。按常理说,能前后两次在自己可见的被官军消灭的绝望中逃得生天,并由此成长起来的一方领袖,李自成应该具备对事态发展变化的判断能力和敏锐嗅觉,从而拥有全局性的战略眼光。然而,从目前的史料上来看,一直到山海关大战前,李自成都没有意识到辽东的八旗贵族是他争夺天下的最大对手。这一点,如果说此前他在明军的打击下只为了谋求生存而没有考虑长远还说得过去,但崇祯十七年正月已然称帝的李自成,在做出东征以推翻明朝的决定时,也没有把八旗贵族划归到自己的对手行列,这是值得玩味的。而且在他进军北京城的途中,收到多尔衮提议瓜分明朝的书信后,依然对八旗贵族的战略意图毫无察觉,对即将可能迎来和八旗军的恶战没有足够的重视和警醒。大清国皇帝致书于西据明地之诸帅:朕与公等山河远隔,但闻战胜攻取之名,不能悉知称号,故书中不及,幸毋以此而介意也。兹者致书,欲与诸公协谋同力并取中原。倘混一区宇,富贵共之矣,不知尊意如何耳。惟望速驰书使,倾怀以告,是诚至愿也。---《明清史料.丙编.清帝致西据明地诸帅书稿》这是李自成的第一条战略失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