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盟|澶渊之盟与重熙增币宋朝花钱买和平,背后的逻辑不只是经济账

文/蓝梦岛主原创文章,已开启全网维权,抄袭必究!一、澶渊之盟宋真宗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辽国萧太后与辽圣宗耶律隆绪以收复瓦桥关为名,亲率契丹军南下侵犯宋境,宋真宗在宰相寇准的力劝下御驾亲征、澶州督战,结果士气大振,大败契丹军于朔州,并射杀辽南京统军使萧挞凛于前线。但就在辽腹背受敌,战事有利于宋之时,宋真宗却接受了辽国的议和请求,双方签订了著名的《澶渊之盟》,主要达成如下四条协议:第一,宋辽以白沟河为界各自撤兵停战。第二,宋辽从此结为兄弟之国,其中,宋为兄,辽为弟。第三,宋辽在边境设置榷场,开放互市贸易。第四,宋朝每年向辽国提供岁币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共计相当于三十万两)。【 之盟|澶渊之盟与重熙增币宋朝花钱买和平,背后的逻辑不只是经济账】

之盟|澶渊之盟与重熙增币宋朝花钱买和平,背后的逻辑不只是经济账
文章插图
二、重熙增币宋仁宗庆历二年(公元1042年),辽国借宋夏交战内忧外困之际趁火打劫,要求宋朝割让瓦桥关以南十县之地。当时正值宋朝在对夏战争中输掉了三川口、好水川、定川等大规模战役,根本无力两线作战,于是派名臣富弼与辽国进行谈判,并于九月达成和解协议,史称《庆历增币》,又叫《重熙增币》,其核心内容是:宋朝同意在《澶渊之盟》约定的赠辽岁币基础上,再增加岁币银十万两、绢十万匹(共计相当于二十万两)以了结这次索地之争。附加条件是:辽国不得扩张边界,不得无故增兵,不得收容对方逃犯,并且,辽国须约束西夏与宋和谈。

之盟|澶渊之盟与重熙增币宋朝花钱买和平,背后的逻辑不只是经济账
文章插图
三、丧权辱国的城下之盟or一本万利的明智之举?无论是《澶渊之盟》还是《重熙增币》,其本质都是花钱买和平,用经济代价换取领土完整和国泰民安。所谓岁币,名为资助,实为纳贡,堂堂中华正统,竟然甘愿向夷狄之邦纳贡乞和,千百年来,宋朝因此备受诟病。那么,宋朝屡次选择屈尊纳贡,真的只是因为军事羸弱不得不苟且偷安吗?对于这个问题,笔者简要分析如下,如有不当或不足,烦请读者批评指正,欢迎留言各抒己见。首先,宋朝的军事,是真的弱。当年,宋太祖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他本身就是军阀叛变夺得江山,深知掌权武将的危害,所以他建立宋朝后采取重文轻武国策,提升文臣地位,打压武将实力。重文轻武,重内轻外,确保了宋朝国内安定、皇权稳固,但也导致了宋朝军事羸弱、不堪一击,其直接副作用就是强敌环伺,外患不断,被辽国、西夏、金国轮番暴虐。

之盟|澶渊之盟与重熙增币宋朝花钱买和平,背后的逻辑不只是经济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