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格林沁|僧王之死:八旗折柱( 三 )


在距敌50米之处,大清铁骑用热血和忠诚维护了"天朝劲旅"最后的颜面,这个距离是弓箭射程的最佳位置,他们在马背上高速冲锋,在实力悬殊的决战中,清军依旧击毙击伤敌人千余人。

僧格林沁|僧王之死:八旗折柱
文章插图
八里桥战败直接导致了北京城门户洞开
僧格林沁亲临前线,沿用了蒙古人惯用的"分割包围、逐个歼灭"的战略,指挥骑兵穿插于联军的南路和西路之间,试图分割敌军的阵势。
如果联军同样手持大刀长矛的话,僧王的计划成功的几率将会接近百分之一百,然而英法联军手中拿的却是洋枪洋炮,勇气与忠诚固然重要,但是在火药利器面前确实是无力的。
南路胜保所部在损兵折将后被迫撤退,僧格林沁的计划未能实现。
接下来的事情,每一位炎黄子孙都知道得那么的痛心:咸丰帝出逃承德;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因战事失利,咸丰帝的喻诏也来了:诏禠僧格林沁爵、职,仍留钦差大臣。

僧格林沁|僧王之死:八旗折柱
文章插图
法军主帅孟班托
四、最后的忠诚
咸丰10年,黄河流域的捻军四起,京师再度震惊,在家闲赋的僧格林沁有了复出的机会,亲率万余大军开赴山东与捻军作战,这时的僧王所部,更多的是由汉人团练组成的地方部队了,各级军官也是汉人居多。
或许他也没想到,这可能是他的军事生涯中的余晖。只是,面对拿着同样武器的捻军,他找回了最初的自信。
同治2年,僧王所部攻陷了雉河集,捕杀捻军首领张乐行,这一战果导致僧王对于歼灭捻军过度的自信,过度的自信导致了过度的轻敌。
同治3年,捻军余部在张宗禹的带领下在安徽桐城与太平军李秀成部汇合整编,针对来去自如的僧王骑兵,整编后的捻军"易步为骑",整编成为了一支以骑兵为主的新捻军,并改用"诱敌、疲敌"的战略,引诱清军在河南、山东、江苏等地来回奔驰了3个多月,清军被拖得疲惫不堪。
同治5年5月,已被捻军"遛狗"式拖得"不知天地、不解东西"的僧格林沁尾随捻军进入山东高楼寨地区。
这时候的僧王已经是危险接踵而来,他进入了捻军布下的一个大局之中,18日下午,埋伏在高楼寨的捻军一起出击,清军分路应战,均被击败。僧格林沁被迫率领残部乘着夜色的掩护突围,当逃至菏泽西北的吴家屯时被杀害于麦田之中。
高楼寨一战,僧王所部7000余人全部被歼,八旗力量尽失。

僧格林沁|僧王之死:八旗折柱
文章插图
捻军杀僧王连环画
五、八旗折柱
僧格林沁的一生是征战的一生,镇压过太平军和捻军起义,也抵抗过外敌的入侵,也可以说这是一位"外战外行、内战内行"的富有传奇色彩的将军。在镇压太平天国北伐军的战役中,展现出了个人高超的军事才能,很快就平定了匪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