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浦郑氏]藏书五万卷的藏书楼,媲美天一阁,古渡在,书无踪!

渡口,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曾经发挥过举足轻重的作用。岁月变迁,渡口,逐渐淡出人类的生活,继续往返于两岸的渡船,已经越来越少。2019年5月28日,横跨姚江的西洪大桥,正式开工建设,三个月后,进入封闭施工阶段。2019年8月28日,往返了数千年的西洪渡,正式封渡,永远退出了历史的舞台。西洪渡上游,高桥镇大西坝村,原来也有渡船往返于姚江两岸,对岸是江北区洪塘街道西江村。大西坝渡口,由于往返的行人太少,2019年也已停渡。现在,距离宁波城区最近的渡口,名叫邵家渡,位于梁祝文化园旁边。南岸是海曙区高桥镇梁祝村,北岸是江北区洪塘街道邵家渡村。邵家渡旁边的邵家渡大桥已在规划之中,邵家渡,也将从人类的历史长河中永远消失。
 [半浦郑氏]藏书五万卷的藏书楼,媲美天一阁,古渡在,书无踪!
文章图片
 [半浦郑氏]藏书五万卷的藏书楼,媲美天一阁,古渡在,书无踪!
文章图片
邵家渡上游,现在还存在的渡口,名叫半浦渡。半浦渡的南岸是海曙区高桥镇江南村,北岸则是著名的古村,江北区慈城镇半浦古村。我喜欢把渡船当游船,坐过去,再回来。更何况,对岸的半浦古村,值得去看看。
 [半浦郑氏]藏书五万卷的藏书楼,媲美天一阁,古渡在,书无踪!
文章图片
浦,字典释义为水边,通常指江边或海边的宽阔地带。半浦,又是什么意思呢?
 [半浦郑氏]藏书五万卷的藏书楼,媲美天一阁,古渡在,书无踪!
文章图片
《四明谈助》载:“慈之东乡半浦,亦称鹳浦,有郑氏世家,藏书最富。”半浦,初名鹳浦,亦称灌浦、官浦,取灌溉农田之意,鹳浦古渡,送两岸人民往返于彼岸,经年不止。鹳浦,地处原来的鄞县和慈溪两县之中点,从慈溪到鄞县,过鹳浦时,正好是两县路程的一半,清代时,遂将鹳浦改称为:半浦。鹳浦古渡,也被称为半浦古渡。
 [半浦郑氏]藏书五万卷的藏书楼,媲美天一阁,古渡在,书无踪!
文章图片
半浦郑氏世家,始于宋末元初,闽清人郑毓,字秀甫,携家避居于庆元府慈溪县西屿乡安仁里灌浦之滨,自号安仁居士,以“积德以待世运之清”之训立家,是为半浦郑氏之始祖。郑毓,是南宋时期郑自诚的后裔,郑自诚在宋理宗时期,官至吏部侍郎、参知政事等职。郑氏渊源,若再往上推,则源于春秋时期地处中原一带的郑国,以国为氏,称郑氏。其渊源在其他文章中已有讲述,此处不再多述。半浦郑氏历代名人辈出,明代崇祯年间,郑溱中副榜,后贡入监,入太学一年,然而公元1644年,李自成攻占北京,崇祯殉国,明朝覆灭。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引清军入关,大败李自成,开启了清治时代。郑溱不愿事清,终身不复言仕,深受黄宗羲赏识,两人成为至交。黄宗羲,余姚人,明末清初著名的经学家、史学家、思想家、地理学家、天文历算学家、教育家,黄宗羲一生著述非常之多,而且藏书也非常丰富。郑溱之子郑梁,号香眉、寒村,亦称郑寒村,师从黄宗羲。康熙二十七年,即1688年,郑梁中进士,官至会试同考官、广东高州知府等职。郑梁嗜书,藏书丰富,曾谋筑“二老阁”以贮存,“二老阁”之意,是为珍藏郑溱和黄宗羲的著述和藏书。遗憾的是,公元1696年,其父郑溱病故,郑梁因悲伤过度而致半身瘫痪,1713年去世。郑梁谋筑“二老阁”以藏书的愿望,由其子郑性完成。
 [半浦郑氏]藏书五万卷的藏书楼,媲美天一阁,古渡在,书无踪!
文章图片
郑性生于1665年,同样师从黄宗羲,康熙五十九年(1720)贡生。1721年,郑性着手修建“二老阁”,历经三年,于1723年,终于竣工。“二老阁”是三间两层歇山式建筑,阁中藏书,包括郑氏本家藏书两万余卷,另有黄宗羲的藏书三万卷,共计五万余卷,可与宁波范氏天一阁媲美。黄宗羲的藏书为什么保存到了郑家呢?因为当时黄宗羲老宅失火,其藏书损毁大半,郑性星夜赶往黄宗羲老家黄竹浦,将幸存的藏书运回半浦家中珍藏。二老阁藏书之丰富与珍贵,引起了清廷的注意,乾隆三十八年,即1773年,因编撰《四库全书》,从二老阁调走《警时新录》、《岭海舆图》、《西洋国志》等九十四种罕见珍籍。《四库全书总目》中,收录有二老阁的四十七种二百九十卷,称为“郑大节家藏本”,郑大节,是郑性的长子。然而遗憾的是,二老阁后来历经盗劫和火灾,至民国时期,剩下的仅一万卷左右藏书,全部被卖给了上海书商,后被转卖给慈溪沈德寿“抱经楼”。1943年,二老阁被主人拆毁变卖,这座经历220年的著名的藏书楼,彻底地黯然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