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装在华尔街从地产大佬到投资教父,三个河南人掌管了3万亿的商业帝国( 二 )


2008年6月 , 建业集团成功在香港联交所正式挂牌上市 , 改名“建业地产”(00832.HK) , 成为内地中西部地区第一家在香港上市的房地产企业 , 并成功募集12.65亿港元资金 。 胡葆森决心全力推进“省域发展”战略 , 不再走出河南 。
胡葆森自嘲为一个“朴素的狭隘的河南主义者” , 情怀与责任是他常提及的词 , 他曾说 , “一代人要承担一代人的责任 , 我就想在河南做这么一件事 。 ”足以见得 , 这份根植中原、造福百姓的济世情怀已经深深地影响了建业的商业走向 。
建业地产2019年销售额情况(来自:建业地产财报)
不得不说 , 作为“92派”企业家 , 胡葆森在对宏观经济的把控上有着独到的眼光 , 但在商业决策上却略显守旧 。 就如同他所掌管的建业足球俱乐部一样 , 20多年来起起伏伏、升级降级 , 但始终没能摆脱平民草根的标签 , 如今几乎全靠胡葆森的“情怀”二字来强撑 。
在商言商 , 就在建业一步步将自己装进笼子 , 实施“省域化”战略的同时 , 更多的外扩机会也与之擦肩而过 。 当情怀最终成为一种阻碍时 , “造福河南”与“偏安一隅”恐怕已没有本质的区别 。
2019年 , 建业实现合同销售总额1011.5亿元 , 首破千亿大关 。 然而 , 在快速扩张背后 , 建业地产的融资成本、借款金额及资产负债率等都呈现出增长态势 , 同时还伴随着毛利下滑、现金流不稳等的危机 。
近一两年 , 胡葆森改变了往日的坚持 , 称“将会有条件地走出河南” , 但面对碧桂园、恒大等国内头部房企的杀入 , 以及正商、康桥等本土品牌的崛起 , 这位年近古稀的地产老兵恐怕还无法坦然脱去往日的战甲 。
02  许家印:从“中国首富”到“中国首善”当胡葆森回河南创办建业时 , 34岁的许家印选择从老家周口走出 , 怀揣积攒多年的两万元现金和厚厚的简历独闯深圳 。 而在此之前 , 他已经在舞钢公司担任了近十年的车间主任 。
与当时大多数“下海潮”中的企业家一样 , 许家印甘愿放弃体制内的“铁饭碗”从头做起 , 看中的是市场经济下的绝佳机会 。 尽管年纪轻轻就成为国企车间主任已实属不易 , 但经过两次高考才进入武汉钢铁学院的许家印显然对外面的世界有着更大的兴趣 。
1996年 , 在深圳中达集团磨砺四年的许家印来到广州创立恒大地产公司 。 凭借“小面积、低价格、低成本”的策略 , 恒大第一个楼盘——金碧花园当年实现销售额8000万 , 许家印为此获得了人生中的第一桶金 。 而仅仅3年之后 , 恒大地产便跻身广州地产10强 。
恒大集团董事局主席许家印(来自:恒大官网)
从2000年开始 , 许家印着力于整合资源、规范流程、提升管理 , 陆续开发出“金碧”系列精品楼盘 。 随后 , 恒大实施紧密型集团化管理模式以及标准化运营模式 , 确立了全精装修交楼的民生地产定位 。
2006年 , 许家印对恒大提出了“拓展全国、迈向国际”的发展口号 , 以潜力最为巨大的中国二线城市为主要方向 , 并逐步向三四线市场进军 。 到了2009年 , 恒大的规模已经扩大了数十倍 , 销售额狂增220倍 , 总资产与纳税额翻了150倍以上 。
2009年11月5日 , 许家印终于敲响了恒大上市的钟声 。 当日 , 恒大股票收盘价较发行价溢价34.28% , 市值达705亿港元 。 受益于此 , 许家印以479.49亿的身价成为中国大陆首富 。
恒大的起步并不算早 , 但发展的速度惊人 , 这与许家印在钢铁企业里炼成了管理基本功不无关系 。 一直以来 , 从国企走出的许家印坚持“紧密型集团”管理模式 , 使得恒大在全国化扩张中少走了弯路、节省了成本 , 最终实现了标准化运营 。
【假装在华尔街从地产大佬到投资教父,三个河南人掌管了3万亿的商业帝国】
恒大集团近五年收入情况(来自恒大财报)
与胡葆森在本土稳扎稳打的风格不同 , 许家印领导下的恒大极具冒险精神和扩张野心 。 经过20多年的发展 , 恒大形成了以地产为主业 , 金融、汽车、互联网等多元产业协同发展的新格局 , 在衣食住行各个方面都能看到其身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