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关键词阅读:
在中国 , 大批淋巴瘤患者正挣扎在无药可用和望药兴叹的夹缝中 。
夹缝一边是大批新药、适应症未上市的现状 , 另一边是医药费用超过家庭收入两倍的窘境 。
湖北大学生小毕正在计划返校 。 影响他的不只是疫情 , 由于罹患间变大细胞淋巴瘤 , 小毕此前被迫休学 。
年仅20岁的小毕身上 , 已经受了10次化疗、20次放疗还有一次干细胞移植 , 中间还有过一次复发 。 不到两年的时间里 , 他已经从“鬼门关”趟了好几个来回 。
这种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是T细胞淋巴瘤的一个分支 。 作为最凶险的分型之一 , 此类患者的经济负担、无好药可用的困境 , 即便在淋巴瘤患者群体中也是最突出的 。
淋巴瘤 , 是死亡率最高的十大恶性肿瘤之一 , 中国每年新增约9.3万淋巴瘤患者 , 每年都有超过5万人死于这一病症 。
事实上 , 淋巴瘤并非不治之症 。 从数据上看 , 欧美国家淋巴瘤生存率可以达到70%到80% , 中国相对较低 , 达30%到40%左右 。
在这个数据背后 , 除了药品可及性差异 , 中国的T细胞淋巴瘤患者占比远高于欧美国家也是重要原因 。
一药难求
有药品苦等近10年才进入中国
淋巴瘤亚型较多 , 目前已知的就有70多种 。 其中 , 仅T细胞淋巴瘤就有外周T细胞淋巴瘤、NK/T细胞淋巴瘤、T淋巴母细胞淋巴瘤、间变大细胞淋巴瘤等多个亚型 。
每种亚型的治疗方式和有效药物都不尽相同 。 这给临床诊断治疗造成了极大的干扰 , 超过半数患者需要辗转多家医院才得以确诊 。
“淋巴瘤之家”创始人顾洪飞告诉健识局 , T细胞淋巴瘤发展非常快 , 有的患者发高烧入院 , 往往已经发展到了三期、四期 。 如果这时能及时诊断 , 并及时转到血液科对症抢救 , 患者仍有机会治愈 , 否则 , “病人就没了” 。
遗憾的是 , 即便确诊 , 目前T细胞淋巴瘤患者能够用到的相关药物也少之又少 。 特别是在中国 , 很多新药好药都没能及时上市 。
文章图片
图/视觉中国
数据显示 , 目前 , 全球已有80多个淋巴瘤靶向药获批 , 而在中国 , 这个数字是13个 , 不及全球水平的20% 。
以四成以上的T细胞淋巴瘤患者都翘首期待的CD30靶向药物为例 , 它进入中国市场相比其在海外市场首次获批晚了近10年 。
在此之前 , 很多病人只能冒险从海外求药 。 小毕就曾通过各种渠道辗转求购国内未上市的单抗药物 。 彼时 , 小毕刚刚经历了8次化疗 , 20次放疗 , 出院还不到3个月 , 肿瘤又复发了 。
病情恶化的风险、无药可买的现实日夜悬在小毕头上 。
无药可医固然绝望 , 比绝望更令人挣扎的是有药可治却买不到、买不起 。 在中国 , 数十万“小毕”正在历经这样的酸楚 。
争取“罕见”身份
政策扶持加速药物审批
为了加快更多新药获批 , 顾洪飞正奔走促进部分淋巴瘤亚型进入第二批罕见病目录 。 “现在肿瘤药太多了 , 面向肿瘤的加速审评审批的‘赛道’十分拥挤 。 但一些淋巴瘤的亚型其实是非常罕见的 , 如果可以被定义为罕见病 , 享受罕见病药品的加速审评审批政策 , 相关药品获批时间可以至少再提前半年至9个月 。 ”
前几年 , 顾洪飞已向国家卫健委罕见病诊疗与保障专家委员会提交了4个罕见亚型的T细胞淋巴瘤 , 包括套细胞淋巴瘤(套淋)、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慢淋)、华氏巨球蛋白血症(华氏)和霍奇金淋巴瘤 。
毫无疑问 , 在药品审评审批制度改革的持续推进之下 , 中国创新药获批上市的速度已经加快 。 已进入中国的13个淋巴瘤新药中 , 接近半数为2019年以来获批 。
就在一个月前(8月6日) , 在全球已经上市9年的创新抗体偶连药物“注射用维布妥昔单抗”也在中国获批上市了 。
稿源:(健识局)
【】网址:http://www.shadafang.com/c/hn091E292142020.html
标题:曾因贫|中国每年新增9.3万淋巴瘤患者,凶险亚型远超全球,三成患者曾因贫断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