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关键词阅读:
三是行医资质和专业水平参差不齐 , 专业医师极度短缺 。 目前中国合规的医美行业执业者约有1.7万名 , 而非法执业者数量超过15万名 , 这几乎是合规医师的9倍 。 市场上未取得职业医师许可 , 就开展医疗美容诊疗的“黑医生”比比皆是 。 中整协统计 , 违规医美机构中的非合规“飞刀医生”数量接近5000人 。
根据ISAPS报告 , 我国整形医生数量位于全球第三位 , 但是与排在前两位的美国与巴西相比仍有一定差距 , 巴西整形医生数量是我国的两倍多 , 美国是我国的三倍多 。 与我国庞大的人口数量与医疗美容市场需求相比 , 我国专业的整形医生数量仍有较大缺口 。
医美归途逐渐清晰:去黑去腐 , 回归医疗本质
医美一直被界定为消费医疗 , 在近乎疯狂的市场角逐中 , 它的医疗属性常常被淡化 。 全国消协组织的统计显示 , 自2015年至2019年 , 我国医美行业相关投诉增加了近13倍多 。 新氧科技CEO金星指出 , “医美它不是消费 , 它还是医疗 。 ”
文章图片
(图为新氧科技CEO 金星)
一个好的趋势是 , 在历经野蛮生长的医美行业 , 近年来“回归医疗本质”的呼声越来越高涨 。 行业逐步在达成共识:只有回归医疗的本质 , 医美行业才会得到更好的发展 。
回归医疗的本质 , 需要政策的监管以及各方的力量 。 据动脉网了解 , 1994年我国先是界定了医美为一级诊疗科目、随后在2002年、2008年和2011年陆续发布了医疗美容服务管理办法、机构标准、分级管理目录;2014年和2015年又出台了医美机构评价标准及细则;2017年 , 原国家卫计委等七部委严厉打击非法医疗美容 , 建立“黑名单”制度 , 随后全国多地也制定了相应的地方规定 。
2019年 , 医美政策依旧以行业整顿为主 , 对医美机构和医生资质的监管审查进一步加强 , 医美广告也迎来“史上最严”时代 。 在上海出台的医美行业新规中 , 违禁词甚至细化到了“瘦脸针”“水光针”“韩式双眼皮”等具体的宣传词汇上 。
2020年4月 , 国家卫健委联合海关总署、市场监管总局等八部门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医疗美容综合监管执法的通知》 , 从医疗美容机构自我管理、行业自律、政府监管、社会监管四个方面加强监管 。
上述可以看出 , 医美监管历经20年发展 , 逐渐走向精细化、常态化 , 且力度还在进一步加深和扩大 。
文章图片
(图为医美政策一览表 动脉网制图)
医美迈过的这些年 , 发展历经早期探索、到野蛮生长、到如今逐步理性 。 政策监管从宏观层面进行了调控 , 但不得不说 , 还有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 。 例如内部协调不足、外部联动不够、法律适用和行业标准不清晰 , 民事纠纷频发且救济失位 。
尤其是 , 由于医疗美容服务项目更新迭代快 , 但相关法律法规建设滞后 , 行业标准缺乏可操作性 。 加之医美手术引发身体损害的风险概率较大 , 民事纠纷逐年增多 。 不同地区、不同层级司法行政机关的救济标准与措施差异明显 , 导致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保障 。
监管有待完善、黑医美形势严峻 , 对于那些受黑医美伤害的人群 , 谁为他们买单?谁可以保障他们的权益?谁可以帮助他们?
互联网医美平台发起公益救助 ,
“修复”黑医美受害人群
互联网医美是伴随着移动市场的繁荣而兴起的 , 互联网医美平台的出现 , 破解了对传统医美行业信息不对称的难题 , 解决了直面行业体系、信任度低、价格不透明和营销费用高等痛点 , 实现了链接机构+医生+患者的闭环 , 提高了资源配置效率 。
稿源:(动脉网)
【】网址:http://www.shadafang.com/c/hn1025b0W52020.html
标题:救助|与黑医美抗争,新氧推出“公益救助”为消费者建构了一道怎样的保护屏障?( 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