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关键词阅读:
但据媒体报道 , 到2019年10月 , 德淮项目达成的投资只有46亿元 , 目前基本搁浅 。 《中国新闻周刊》了解到 , 当地已成立德淮半导体工作推进小组 , 负责整体稳定工作 。 德淮初创后 , 李睿为因和夏绍增产生矛盾 , 又回到南京 , 创办了南京德科玛 , 一期投资目标总额预计达50亿~60亿元 , 计划生产电源管理芯片等模拟芯片 。 但项目自 2017年1月开工后一年多 , 就出现了资金链断裂 , 到2019年2月 , 德科玛筹集到的投资只有2.5亿元;南京项目停摆后 , 李睿为又带了十几个旧部 , 在宁波注册了一家不用花大价钱建厂房的芯片设计公司——承兴(宁波)半导体公司 。
梳理国内这些烂尾的公司或项目 , 大多有一个共同特点:项目方极少出资甚至零成本出资 。
作为引进南京德科玛的主要参与者 , 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副主任沈吟龙对《中国新闻周刊》说 , 实际上 , 当初引进德科玛 , 也是因为看到国家鼓励发展半导体产业 , 这是开发区引进的第一个半导体项目 。 但当初引进时 , 开发区提到的一个原则性条件就是政府不作为主要出资方 , 而是可以配资或提供一些奖励补贴 , “德科玛最初希望政府出资二三十亿元 , 我们说这是不可能的” , 这也是德科玛后来转战淮安的重要原因 。 在德淮半导体成立初期 , 政府就投资二十多亿元 , 并且以项目落地方淮阴区政府出资为主 。 2017年 , 淮阴区政府的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只有25.6亿元 。 而在日后的投资中 , 绝大部分都来自于政府 。
半导体产业专家、芯谋研究首席分析师顾文军对《中国新闻周刊》说 , 现在行业里出现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政府出资 , 亲自下场办企业 , 缺乏对于半导体行业的敬畏 , 地方政府真正应该做的是搭平台 , 做好营商环境建设 。 顾文军还撰文称 , 有些轻资产(甚至是无资产)的企业去地方政府落地 , 没有任何产品 , 当地就先拿了几个亿甚至十几个亿的补贴 。
赛迪智库集成电路所集成电路制造研究室主任史强分析说 , 现在很多半导体项目上马都有投机色彩 。 当地政府为了能占得先机 , 一些项目“低调”上马 , 甚至带有“神秘”色彩 。 项目方由于没有实际投入 , 缺乏和当地深度绑定 , 可以说走就走 , 一些项目本身就是为了骗钱 。
前述半导体行业资深人士说 , 半导体行业有着资金密集、技术密集、人才密集的特点 , 很多地方这几个条件都不具备 , 宣称的巨额投资又到不了位 , 因而只有极少数项目能做起来 , 其他都会烂尾 。
沈吟龙说 , 现在回过头来看 , 南京德科玛很重要的一点教训就是对项目评估时 , 只对技术、团队专业背景做了解 , 忽视了投资的可行性 , 对项目方募集资金的能力有些“轻信” , 这样的教训还是有现实意义的 。 现在开发区努力做的 , 是对南京德科玛进行重组 , “还是想把Tower jazz这样的跨国公司留住 , 能把先进生产工艺引进来 , 这还是值得的” 。
低水平重复建设和虚火的市场
根据李睿为和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2015年签订的投资建设协议书 , 南京德科玛最初想打造的是图像传感器CIS的产业园 , 号称要填补中国CIS产业空白 。 CIS芯片可用于手机摄像头、安防监控与车载移动摄像头等 , 依据对像素、分辨率的要求 , 分为中低端和高端 。 李睿为和南京当地的想法是从普通、中低端的入手 , 再逐步升级 。 2017年南京德科玛项目重启后 , 双方又觉得CIS芯片难度仍较高 , 于是退而求其次 , 打算先做对工艺要求相对更低的模拟芯片 , 而CIS的“宏图”率先在德淮半导体实现 。
2017年6月 , 德淮半导体一期12寸晶圆厂主厂房封顶 , 也在这一年 , 夏绍曾引进了美国安森美的技术 。 但据财新报道 , 2019年底 , 德淮产品的总销售额仅为2.5亿元 。 2016年前后 , 当时仍供职于业内巨头意法半导体的曹韵对德科玛项目有所了解 , “当时就觉得匪夷所思” 。 他认为 , 国内已经有像上海华虹等企业在做CIS , 一些代工厂也有成熟的项目和工艺 , 德科玛在没有太多专业根基的背景下 , 贸然进入 , 不会有竞争力 , 从国家战略布局来讲也没有必要 。
稿源:(中国新闻周刊)
【】网址:http://www.shadafang.com/c/hn102ERK92020.html
标题:芯片|中国芯片产业烂尾潮背后:有些企业没任何产品,地方就拿出十几亿补贴( 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