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山寺|晚潮 | 涛声依旧

【 寒山寺|晚潮 | 涛声依旧】□杨新元
一首诗让一个地方流芳百世,闻名全球。这样的地方,在全中国可能找不出几处。而苏州的寒山寺,应该算是其中的一处。
 寒山寺|晚潮 | 涛声依旧
文章图片
这首诗,就是唐代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虽然只有短短四句诗,28个字,却写出了一个旅人的愁思与憧憬。
窃以为,在唐代林林总总的诗人中,张继不是大家,恐怕连名家也算不上。《唐诗品汇》》把他的七言绝句列入“接武”一级中。如果千年绝唱《枫桥夜泊》诗没有流存下来,可能今天我们早已忘记了他的名字。
这首诗首先被选入《中兴间气集》,题目是《夜泊松江》。以后历代诗选,都收入此诗,直到《唐诗三百首》,使这首诗成为唐诗三百名篇之一,传诵于众口了。张继靠一首诗,28个字,不仅奠定了自己的名诗人地位,而且让一个寺庙也闻名遐迩,千年香火旺盛。

寒山寺位于苏州市姑苏区,始建于南朝萧梁代天监年间(公元502~519年),初名“妙利普明塔院”。
此刻,我缓缓走进寒山寺,瞻仰这座有着千年历史的古老寺院。
应该说,寒山寺虽然名气很大,但与我看到过的名刹古寺在格局上没有多大区别。不过,也有独特之处。除了大雄宝殿等建筑外,这里的寒拾殿是我在别处很少看到的。据记载,唐太宗贞观初年(627--649),名僧寒山子来此起居。到唐玄宗时,著名禅师希迁(700--790)在此创建伽蓝,题额曰寒山寺。
一块由清末著名学者俞樾书写的诗碑,引得我驻足观看。寒山寺诗碑高约3.5米,宽约1米。黑碑白字,把张继的诗刻在碑上,让万人景仰。我想,在唐代诗人中,能享受如此隆重待遇的,张继是仅此一个,没有第二。
寒山寺占地面积约1.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有三千四百余平方米,属于禅宗中的临济宗。唐代贞观年间,当时的名僧寒山、希迁两位高僧来此创建寒山寺。1000多年内,寒山寺先后5次遭到火毁(一说是7次),最后一次重建是清代光绪年间。
在中国的历史上,寒山寺曾是我国十大名寺之一。寺内古迹甚多,除了张继诗的石刻碑文外,还有寒山、拾得的石刻像,文徴明、唐寅所书的残片等。看得出,这是一个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地方。

据记载,北宋太宗太平兴国初(公元976—983年),节度使孙承祐重建佛塔七成(层)。.北宋仁宗嘉祐二年(公元1057年),郇国公王珪因书张继诗,易封桥为枫桥。
寒山拾得本是出家人,后被人传说成心中的“和合二仙”。据说,他们手持的物品,件件都是有讲究的。那荷花是并蒂莲的意思,盒子是象征“好合”,而五只蝙蝠,则寓意着五福临门!
说起来,“和合二仙”最初是从我们浙江台州走出来的。
他俩本是肉身凡胎,并非仙人。寒山是个诗僧、怪僧,曾隐居在天台山的寒岩。他的诗写得很美,但脾气却十分怪癖,曾在天台国清寺当过厨僧,与寺中的拾得和尚相见如故,情同手足。
拾得是个苦命人,刚出世便被父母遗弃,抛弃在荒郊,幸亏天台山的高僧丰干和尚化缘经过,慈悲为怀,将其带至寺中抚养,并起名“拾得”。
拾得长大后,被派至厨房干杂活。当时寒山还没有到国清寺,但拾得常将一些余羹剩菜送给未入寺的寒山吃。丰干和尚见他们如此要好,便让寒山进寺和拾得一起当国清寺的厨僧。自此后,他们朝夕相处,更加亲密无间。寒山和拾得在佛学、文学上的造诣都很深,他俩常在一起吟诗作对,后人曾将他们的诗汇编成《寒山子集》三卷。
我国民间珍视他俩情同手足的情谊,便把他俩推崇为和睦友爱的民间爱神。至清代雍正年间,雍正皇帝正式封寒山为“和圣”、拾得为“合圣”,“和合二仙”从此名扬天下。

当然,我最早知道寒山拾得,还是从读到他俩的玄妙对谈开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