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为什么比亚迪疯涨,机构参与度却那么低?( 二 )


然而从目前来看 , 比亚迪的刀片电池业务刚开始发力 , 确定性不如宁德时代 。
比亚迪去年才与戴姆勒达成合作 , 共同生产全新电动车品牌腾势X 。 今年5月 , 比亚迪牵手丰田 , 计划在在纯电动轿车和底盘SUV方面展开合作 。 比亚迪接受机构调研表示 , 在工信部《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推荐车型目录》中 , 部分由公司对外供应动力电池的车型已经体现 。 不过整体来看 , 电池这块的2B电池业务刚刚开启 , 落地的成熟产品并不多 。
而在电池业务上对标的宁德时代 , 全球市场份额高达25.9% , 连续三年蝉联全球动力电池装机量第一 。 目前大多数新能源汽车 , 包括造车新势力与老牌车企 , 几乎都已经选用了宁德时代的电池 , 比亚迪作为电池领域的新玩家 , 想要快速打入这块业务并不容易 。
近期 , 在对标特斯拉 , 被寄予厚望的整车业务上 , 比亚迪汉被媒体曝出上险数量和官方销量差距大 , 市场观点猜测 , 比亚迪或存在夸大销售的情况 。
根据中汽研提供的交强险上险量数据 , 自7月以来 , 比亚迪汉的上险数量和官方销量就存在较大偏差 , 8月份汉的上险数量是1143辆 , 而官方公布的销量却是4000辆 。 9月 , 汉EV的上险数量是2517辆 , EV与DM的上险数量是4028辆 , 官方公布的销量是5612辆 。 而10月份比亚迪汉的上险量是5790辆 , 仅相当于官方销量数据的70% 。
上险数相当于是消费者实际提车数 , 从消费者提供的反馈来看 , 比亚迪汉EV车型确实普遍难提车 , 通常要等待2—3个月 。 若上险数与销量存在较大差距 , 原因往往是产能不足无法交付 , 或者卡在渠道中 。 然而即使是理想、蔚来、小鹏、特斯拉等造车新势力 , 厂商给出的销量与上险量非常接近 。
于是市场上出现了一些质疑的声音 , 猜测比亚迪可能为了扩大声量 , 在销量数据注了水 , 或者为了饥饿营销 , 押着库存不发 。 消息一出 , 也为比亚迪的大涨踩下了急刹车 , 导致其在11月9号开始的一周连续大挫 。 截止发稿 , 比亚迪方面尚未就此消息做出回应 。
唱多vs出逃 , 机构用脚投票
虽然比亚迪目前股价与估值已经不低 , 多空博弈愈加激烈 。 但近期多家券商仍旧上调了盈利预期与评级 , 并发布深度研报 , 坚定唱多 。
中信证券认为 , 比亚迪具备成本优势与强大的制造能力 。 刀片电池相比传统方形三元电池降本超过30% , 能为EV/PHEV车型约降本1.5/0.5万元 。 “汉”的成功在于电动性能优秀 , 且品牌力在提升 , 未来智能化可期 。
国信证券表示 , 10月份公司新能源汽车销量环比、同比表现均较好 , 预计销量环比将继续保持增长 , 产品力大幅提升是新车型热销的根本原因 。 与此同时 , 两大新平台(混动+纯电)更值得期待 , 比亚迪年内将发布第四代混动技术平台(DM4.0) , 基于这一平台 , 比亚迪将推出多款车型 , 预计将于明年正式上市 。
华创证券指出 , 比亚迪估值将向新势力看齐 。 按照分部估值 , 比亚迪整车市值现已超过2000亿 , 对应今年电动车营收预计为5-6倍PS , 相当于特斯拉Q1和蔚来汽车Q2股价启动初期的水平 , 未来仍有成长空间 。 现阶段国内电动车的竞争由特斯拉、新势力和自主车企主演 。 国内车企将凭借敏捷开发能力和配套供应优势 , 与标杆特斯拉形成了差异化竞争 。
有趣的是 , 从实际情况看 , 押注比亚迪的机构并不多 , 且呈现大幅流出态势 , 主力资金正在用脚投票 , 留下游资继续爆炒比亚迪 。
11月11日暴跌 , 盘后龙虎榜显示 , 深股通买入8.8亿元 , 卖出11.96亿元 , 净卖出3.16亿元 。 11月12日虽然股价回升 , 但主力资金仍旧呈现净流出2.26亿元 。 近5日内 , 主力资金净流出66.3亿元 , 20日共计净流出105.7亿 。
大宗交易方面 , 两个月内发生4次大宗交易 , 共计约3332亿元 , 均为大幅折价 , 其中最高折价率为9.58% , 几乎是九折抛售 , 似乎有机构“急于脱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