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两会成绩单】青海脱贫攻坚 取得决定性进展

【迎两会成绩单】青海脱贫攻坚 取得决定性进展

翻开脱贫攻坚走过的2017年,如同翻开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

  河南、同德、都兰3县接受史上最严格的国家第三方评估验收,顺利摘帽,“三率一度”在全国28个摘帽县中位居前列;

  7个贫困县摘帽、500个贫困村退出、15万贫困人口脱贫的年度目标任务有望顺利实现;

  提前三年实施26.43万贫困人口到户产业,实现有意愿有能力的42.63万贫困人口全覆盖,14个贫困县扶贫产业园、52个乡村旅游项目全面开工……

  在政策、资金、人力的聚光灯下,青海脱贫攻坚在温暖中走过了一年,在砥砺奋进中交出了一份惊喜而亮眼的成绩单。

  “应该讲,青海的脱贫攻坚工作的确取得了决定性进展。更应该看到,在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的高原腹地开展扶贫,山大沟深、高寒缺氧、交通不便、条件艰苦,取得同样硕巨的扶贫成绩,其实你们的付出要比内地高出几倍,的确不容易”。2017年11月15日,省委省政府向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汇报工作时得到了充分肯定。

  2017年,全省上下着力以“四个转变”贯彻落实“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精心谋划,精准发力,脱贫攻坚基础更加牢靠,政策体系更加完善,制度体系更加有效,社会动员体系更加健全。

  无疑,经过这一年的努力,青海民生“头等大事”的解决思路正越发清晰。

  抓领导促落实,增强组织力执行力

  天气转寒,脱贫攻坚的热度却丝毫没有减弱。

  “光靠这一亩三分地根本脱不了贫,正在我发愁时,村里给我们用扶贫产业资金购买了小猪仔,现在我家养的猪达到40多头,今年过年时出栏一半,就能脱贫了。”互助土族自治县东山乡上元保村村民保积山高兴地说:“在党的好政策下,我们的日子一年更比一年好!”

  “规划到村、扶持到户、脱贫到人”上元保村第一书记田长宁告诉记者。“通过产业发展及各项惠民政策的实施,上元保村贫困村退出7项标准均已达标, 48户贫困户均已达标,目前我们村贫困户人均收入全部超过3532元,今年能够脱贫。”

  2017年是脱贫攻坚承上启下、全面深化的关键性一年,也是全省迎难而上、负重前行的一年。

  一年来,全省上下切实提高政治站位,着力补齐“四个短板”,化压力为动力,变被动为主动,坚决打好“翻身仗”。

  省委书记王国生、省长王建军亲力亲为,靠前指挥,扑下身子抓脱贫、促攻坚,为全省作出了表率;各地各部门坚决贯彻执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以“钉钉子”的精神、“绣花”的功夫扎实推进问题整改和政策落地。

  省上先后4次召开扶贫开发工作领导小组会议、3次全省性大会部署工作,2次现场观摩会以及监督执纪、党建脱贫、舆论宣传等专题会议推动落实。

  全面落实各级领导干部联点制度,8名省级干部包“战区”督战,39名省级干部联点到县,密集开展蹲点调研,现场解决问题,强力推动落实。

  严格执行脱贫攻坚责任制实施细则和五级书记抓扶贫的工作机制,突出落实各级党委政府主体责任、一把手第一责任和分管领导直接责任,凝聚形成了强大的攻坚合力。

  树导向、严规矩,敲警钟、压责任。建立了最严厉的约谈问责机制,推动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落地生根。

  抓重点促高效,脱贫攻坚取得新进展

  隆冬时节,正值“上有老下有小”年纪的才巴,今年终于可以不再像往年一样眉头紧锁了。

  黄南藏族自治州尖扎县昂拉乡河东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黄色的松木大门,青瓦铺盖的仿古式屋檐,水泥硬化了的农家小院被收拾得干净整洁,加上雪白的墙壁和明亮的玻璃窗,让才巴的新屋看上去格外靓丽。

  “心里比去年轻松了不少,毕竟全家人住进了新房子,家里的情况好了许多。”才巴说。“搬来这里后,我和妻子计划利用到户产业项目资金,在自家院子开一家小超市,销售日常用品、副食品,同时利用旅游产业,把当地的特产花椒、土馍馍卖给外地游客。”

  2017年以来,我省以“百日攻坚”“决战黄金季”“夏秋季攻势”行动为载体,坚持抓重点、克难点,突出关键领域,紧盯薄弱环节,狠抓推动落实,脱贫攻坚重点工作取得新进展。

  易地扶贫搬迁工程成为脱贫攻坚“标志性工程”。截至2017年底,2016年2万户7.8万人搬迁安置项目入住率达到98.4%;2017年2.5万户9.2万人搬迁安置项目全部开工,工程量完成70%。两年累计完成“十三五”搬迁安置计划的85%,高出全国平均进度30%,预计到2018年底,“十三五”搬迁安置任务有望提前2年完成。

  大力实施专项扶贫。提前三年实施26.43万贫困人口到户产业,实现有意愿有能力的42.63万贫困人口全覆盖;为14个贫困县各安排1500万元,扶持发展扶贫产业园,推动扶贫产业集聚发展,实现39个贫困县产业园全覆盖,解决就业岗位8000个,辐射带动15.8万贫困人口;立足贫困村旅游资源优势,52个乡村旅游项目全面开工;生态扶贫取得实效,新增贫困人口生态公益性管护岗位2.53万个,累计达到4.31万个,发放工资5.14亿元。

  打基础、增后劲,深入开展行业扶贫。坚持多方联动,协同作战,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全力推进十个行业专项扶贫行动,着力改善贫困地区基础设施条件,破解贫困地区发展制约瓶颈。全年共投入行业扶贫资金63.5亿元,下大力气解决贫困地区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短板,深入推进健康扶贫、教育扶贫、文化扶贫、保险扶贫、电商扶贫等扶贫项目。

  全面深化社会扶贫。广泛凝聚社会力量参与脱贫攻坚,建立完善各级干部联点、定点帮扶、结对帮扶、“一联双帮三治”机制,严格实行不脱贫不脱钩。全省建立干部联系点1310个,选派第一书记及扶贫驻村干部7865名,10.9万名党员干部与16万贫困户结对认亲,13家中央企业和2500家省市县定点扶贫单位与1824个“三类村”结成帮扶对子……

  与此同时,认真做好摘帽验收。坚持把评估验收作为脱贫摘帽的关键环节,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自查自纠活动,集中精力查缺补漏,确保万无一失。注重做好考核迎检工作,把考核迎检作为年终收官工作的重中之重,为顺利通过“国检”奠定坚实基础。

  抓基础促保障,以制度落实推动政策落地

  随着“八个一批”“脱贫攻坚十项重点工程”等一系列重大项目、重要工程的全面推进,今年能减贫15万贫困人口。

  扶持对象更精准,精准扶贫基础更牢。从4月20日开始,全省组织3万余名干部,利用4个月时间开展精准识别“回头看”,清退识别不精准、“应退未退”人员3.83万人,将“应纳未纳”的1万人重新“挂号录入”,提前全国2个月完成动态调整任务,实现有进有出,动态管理。

  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甘德县的7个村开展了贫困人口动态调整试点工作,进一步细化贫困人口评定标准,有效解决了情况相近家庭评议难的问题。

  “把已经脱贫的清退出去,把因各种原因返贫的再纳进来,进一步细化建档立卡贫困户的评定标准,在筑牢脱贫攻坚基础时,让贫困群众感受到公平公正。”民和县大庄乡台集村驻村第一书记王斌云说。

  坚持固根本、抓长远、打基础,以制度落实推动政策落地。

  资金是打赢脱贫攻坚这场战役的基本保障。去年,我省严格执行省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增长不低于20%的政策。全年落实中央专项扶贫资金25.4亿元、省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11.4亿元、市县配套13.8亿元。

  投入易地扶贫搬迁资金34.47亿元,落实外资项目资金2.4亿元,东西部扶贫协作及外资项目资金4.7亿元,扶贫再贷款及“530”小额信贷34.3亿元,贫困户户贷率达到31%,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6个百分点。

  有真金白银的投入,也有动真碰硬的考核。

  强化督查巡查。严格落实督查巡查机制和“月通报”制度,切实加强对脱贫攻坚政策落地的跟踪问效。全年省上开展集中督查3次,专项督查覆盖到每个县,各地累计开展大督查100余次。

  强化监督执纪。健全完善联席会议、案例通报等工作机制,深入开展扶贫领域监督执纪工作,坚持严防严查,始终保护高压态势,形成强大威慑力。截至目前,各级纪检部门办理扶贫领域重点督办案件51件,处置问题线索546件,给予党纪政纪处分和组织处理306人。

来源:青海日报

【迎两会成绩单】青海脱贫攻坚 取得决定性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