蜘蛛有尾巴?!科学家通过琥珀发现亿年前新物种

小编温馨提示:前方高能,《蜘蛛有尾巴?!科学家通过琥珀发现亿年前新物种》需要您认真观看!

正文开始:





参考消息网2月12日报道法媒称,两个科学家团队公布了蜘蛛这个物种里“缺失的一环”:这种蜘蛛有蝎子一样的尾巴,在东南亚森林的琥珀中保存完好,至少已经有1亿年历史。





据法新社2月5日报道,两篇研究论文以背靠背形式发表于《自然·生态学与进化》杂志。一篇研究提出,雄蛛的性器官和丝囊把这种生物与目前的蜘蛛联系起来。





报道称,另一篇研究提到这种生物的长尾和分段的身体,认为这种被称作“应氏奇美拉蛛”的生物属于一种古老得多的已经灭绝的蛛目,至少有3.8亿年历史。





这些研究人员都认为,“应氏奇美拉蛛”填补了全世界近5万种蜘蛛进化史诗中的一个巨大空白。





这项研究的主要作者、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王博说:“这是古代乌拉尔蛛目和现代蜘蛛之间缺失的一环:前者有尾巴,没有多分节纺丝器,后者没有尾巴。”他还指出,“应氏奇美拉蛛”与其今天八条腿的表亲更为相近。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之前不为人知的物种同时被两个科学家团队发现,他们分别发现封存在透明琥珀里的两个标本。





这两个团队碰巧都向《自然·生态学与进化》杂志提交了自己的研究,杂志将两项研究同时发表。





报道称,“应氏奇美拉蛛”体长约6毫米,一半的长度是尾巴。它还有螯一样的副器,称作须肢,在交配时把精子传给雌性,这是现代蜘蛛都具备的标志性特征。





王博说,这种蜘蛛鞭子一样的长尾,也叫尾节,可能“用于感知”环境。





相比之下,现代蜘蛛通过吐丝结网来监测周围环境的变化。





澳洲发现蜘蛛新品种 色彩鲜艳似外星生物





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乍看起来,你可能会误以为这些鲜艳的蜘蛛是科幻大片中的神秘生物,但实际上这些蜘蛛是真实的,它们是自称为“孔雀蜘蛛侠”的Jurgen Otto博士最近在澳大利亚发现的新品种。编译/余诗泉(参考消息网独家编译,转载请注明出处)





这次Otto博士一共发现了5个跳蛛科蜘蛛新品种,其中雄蜘蛛的颜色鲜艳,这是为了吸引异性。





自9年前在悉尼附近发现一只孔雀蜘蛛以来,Otto博士一直在澳大利亚西部寻找和拍摄孔雀蜘蛛。





谈到第一次见到孔雀蜘蛛的经历,他说:“当我回到家在电脑上查看资料时,发现互联网上没有一张关于孔雀蜘蛛的图片或视频,而现在当你搜索时,会得到很多详细资料。”





虽然孔雀蜘蛛的图片数量在不断增加,但是这些生物令人惊叹的外观仍然吸引着他继续探索。





对于Otto博士来说,每次发现新物种都是一个惊喜,每个物种的形状和颜色是如此不同,如此不可预测,你永远不知道下一个是什么样。





Otto博士估计,在澳大利亚有超过60种孔雀蜘蛛,其中39种是由他和蜘蛛专家David Hill命名的。





孔雀蜘蛛(Maratus volans)是跳蛛科孔雀跳蛛属的其中一员,只生长于澳大利亚的新南威尔士州及昆士兰州。





之所以被冠以“孔雀”之名,是因为雄性孔雀蜘蛛有着孔雀羽毛般亮丽的色彩。除了和孔雀一样有着艳丽的色彩,孔雀蜘蛛和孔雀最相似的地方是都会“开屏”。不过这是雄性孔雀蜘蛛的专利,它们会凭借这种特技来找“女朋友”。





雌蜘蛛会仔细观察雄蜘蛛的颜色和动作,以确保与对方的匹配程度。





(2017-09-09 07:25:40)





广东清远口岸首次截获赤背寡妇蜘蛛





中新网清远7月10日电 (郭军 余雪滢)广东省清远出入境检验检疫局10日通报,近日,该局检验检疫人员在对来自澳大利亚的2个集装箱进行现场查验时,首次截获赤背寡妇蜘蛛。





据了解,当时,检验检疫人员打开集装箱柜门后看到大量的蜘蛛网连在柜门与包装货物的编织袋之间,在蜘蛛网中间悬挂着若干个活体的蜘蛛,蛛体呈黑色,腹部大而圆,背上呈醒目的红色。考虑到该蜘蛛可能有毒性且数量较多,检验检疫人员对其拍照取证后立刻关上柜门,防止蜘蛛伤人或逃出集装箱。在对集装箱进行卫生除害处理后再进行取样,移送实验室鉴定,最终确定为赤背寡妇蜘蛛,属高危性有害生物。这是清远口岸首次从入境货物中截获赤背寡妇蜘蛛。





赤背寡妇蜘蛛因背上有一条鲜艳的红色条纹而得名,主要分布于中国、澳大利亚、日本、新西兰等国家。雌蛛有毒,含有对人体有害的被称为“拉特罗特毒素”的神经毒素,人被咬之后会感到恶心和刺痛等。





交通的日益便利化,不仅实现了商品的快速流通,也给物种迁徙和入侵提供了机会,今年以来,检验检疫部门已陆续在清远口岸首次截获了散大蜗牛和多毛小长蠹等病媒生物。(完)





(2017-07-10 21:47:31)





重庆从入境集装箱截获活体蜘蛛





央广网重庆11月4日消息(记者刘湛 通讯员袁晓露)近日,重庆涪陵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在入境集装箱内截获活体蜘蛛。





据涪陵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卫生监督科负责人介绍,该局在抽检从日本入境的有木托盘双胶纸集装箱时,在箱内角落处发现一张蜘蛛网,1只蜘蛛坐在网上。这只蜘蛛被开箱的声响惊动,向箱内逃窜。卫生检疫人员立即封闭该集装箱,并对整只集装箱进行了熏蒸处理。





该局卫生监督人员介绍,蜘蛛有有益和有害之分,但所有的蜘蛛都携带毒素,只是毒性有大有小。蜘蛛所携带的毒素分为神经毒素和组织溶解毒素,神经毒素毒性很强,可刺激中枢神经、周围神经和自主神经,组织溶解毒素可引起血管炎和组织坏死等病症。国内的医院一般欠缺对外来有毒蜘蛛的了解,很容易延误治疗,造成人员伤亡。





(2017-06-30 16:05:54)





沈阳截获14箱110只活蜘蛛





6月8日,辽宁沈阳检验检疫局邮检办在对入境邮件进行查验时,截获寄自德国的活体蜘蛛,共5箱20只。6月9日和6月14日,工作人员再次截获寄自德国的活体蜘蛛9箱90只。这是沈阳邮政口岸也是辽宁邮政口岸近年来首次截获该类生物。





经初步鉴定,这几次截获的蜘蛛有亚马逊篮镭射蜘蛛、梦幻白镭射蜘蛛、委内瑞拉巨人粉红脚蜘蛛等,均为捕鸟蛛科,属外来物种。这些蜘蛛体长约5-8厘米,均具有不同程度的毒性。





近年来,随着国内宠物市场的需求增长,宠物爱好者常常将外来稀有物种作为宠物饲养,许多宠物爱好者和经营者纷纷通过邮寄的方式非法进境一些稀有甚至剧毒的宠物。经此途径入境的活体外来物种,未办理任何检疫审批手续,其来源、品种及卫生状况不明,检疫风险难以评估,给我国的生态、农业等领域带来重大的安全隐患。此外,其中不乏一些物种具有很强的攻击性和毒性,一旦逃逸很可能危及接触者的安全。根据我国有关活虫禁止入境的规定,检验检疫部门将依法予以截留,并送实验室做进一步检疫鉴定。





沈阳晚报、沈报融媒记者 唐心萌





(2017-06-30 15:54:00)





印章蜘蛛再现成都 大自然杰作





网络配图





印章蜘蛛再现成都,极为独特是大自然的杰作。第一眼看到里氏盘腹蛛,你肯定以为,它就是藏在洞穴里的一枚印章——背部如同一个磨盘,磨盘上面“印刷”着整齐的花纹,像是活脱脱的一枚印章,又像是一枚古钱币。





极为独特的里氏盘腹蛛,并不是人为养殖和培育的,它是大自然的一大杰作。





5月8日,在成都青城山前山景区,成都华希昆虫博物馆长赵力再次发现了里氏盘腹蛛,并陆续在青城山找到6只。算上历史记载,四川总共发现的里氏盘腹蛛数量仅为14只,堪称“最稀有的蜘蛛”。





网络配图





长得像印章 被网友戏称“朱元璋”





因为奇特的外形,里氏盘腹蛛被网友们起了一个昵称——朱元璋(蛛圆章),一看见它,你就会觉得这个离奇的名字,真是恰如其分。





这种珍稀的蜘蛛形态怪异,身体后部平截如磨盘状,上面还有精致花纹,看上去像一枚古钱或是印章。





相较于普通蜘蛛在空中织网,里氏盘腹蛛在地下打洞,平时喜欢屁股向上,用像印章一样的腹部堵上洞口。同时,它还在洞口周围布上蛛丝,如果有昆虫路过,它会突然冲出来,把路过的虫子拖进洞里,然后吃掉。





成都华希昆虫博物馆长赵力告诉记者,里氏盘腹蛛是节肢动物门,从形态体征上来看,是最符合我国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的蜘蛛之一。他说,里氏盘腹蛛最早的文字记载是在我国最早的辞书《尔雅》中,它的存在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世纪到公元前2世纪。





网络配图





蜘蛛是昆虫?专家:不是,只是长得像





28日下午,赵力告诉记者,里氏盘腹蛛最早是国外昆虫学家于1901年在泰国北部发现的,而在国内首次发现则是在2000年的四川芦山。





赵力说,过去里氏盘腹蛛的发现地,都是低纬度地区,而在成都青城山的最新发现,也是这一物种在世界上最北的分布记录,同时也是该物种最高分布海拔记录。





目前,华希昆虫博物馆正在进行人工饲养观察,期待揭开它们出现在成都的秘密。





赵力说,全世界被记录的蜘蛛已经有42055种,我国也记录到3000多种,它是人类生活环境中的常客,但在多数人的印象中,它们是一群令人生厌的家伙。“实际上其实它有很多益处,比如捕捉各种有害昆虫,提取毒素治疗疾病。如果没有蜘蛛来控制诸如蚊子和苍蝇的数量,生态系统的平衡恐怕难以维持。”





赵力提出了一个有趣的问题:蜘蛛属于哪一类动物?相信有人会毫不犹豫地回答:“蜘蛛是昆虫!”如果你也是这样回答,其实是大错特错。他说,其实蜘蛛并不属于昆虫,和蜘蛛关系最近的的亲戚,应该是蝎子和螨类。





据他介绍,蜘蛛是古老的动物,在人类出现之前,它就已经出现地球上,科学家们甚至发现过三亿年前的蜘蛛化石。但在如此大量的蜘蛛当中,毒性可能危害到人类生命的,其实只有20到30种。





(2017-05-31 15:33: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