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视春节习俗的变与不变:“年味”淡了吗?
小编用尽了洪荒之力,透视春节习俗的变与不变:“年味”淡了吗? 的全部内容都在这里了,拿走不谢!
正文开始:
新华社济南2月21日电 题:“年味”淡了吗?——透视春节习俗的变与不变
新华社记者王志、袁军宝、王阳
春节是中国人一年当中隆重、热闹的传统节日,也是与亲朋好友团聚的重要时刻。伴随着社会发展与时代进步,人们过年的习俗发生了巨大变化。专家认为,虽然如今过年的“仪式感”在弱化,但烙下新时代印记的新年俗在嬗变中传承,春节团圆的“文化基因”恒久不变。
“气味”之变:满城不闻鞭炮味,绿色环保过新年
“今年的除夕静悄悄,闻不到呛人的硫黄味,不见四处飘散的鞭炮碎屑,看到的是湛蓝天空,留下的是舒畅心情。”正月初一一大早,济南市民赵丽娟在自己的微信朋友圈写下这样的过年感受。
爆竹声声辞旧岁。每逢春节,人们会以燃放烟花爆竹的方式迎接新年。但燃放烟花爆竹所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和安全隐患愈发凸显,守住绿水青山、留住蓝天白云成为人们的共同愿望。
济南市从今年1月1日起禁止在核心区域燃放烟花爆竹。禁令发出的同时,济南还出台政策,市民可把家中剩余的烟花爆竹置换为日用品、纪念品等,并在居民社区设置了专门“兑换点”。
济南舜华路街道奥龙社区居委会主任罗宝玉说,放鞭炮虽是传统过年习俗,但集中燃放产生的是严重空气污染,留下的是满地碎屑,还有成千上万名环卫工人清扫的辛苦。当传统与现实环境相悖,我们就应该提倡绿色过节、文明过节。
来自环境保护部的数据显示,今年除夕夜间全国338个城市空气质量总体有所好转,PM2.5最大小时平均浓度较去年除夕夜下降22.1%。
“人情味”之变:不见正如相见,“淡”了却更“常”了
“以前从兰州上火车,到徐州要20多个小时,现在坐高铁只需7个多小时。”老家在山东莒南县的孙霞说,火车快了,飞机票也相对便宜,回家次数多了,也就不像以前几年回家一次那么期盼和兴奋。
数据显示,去年我国铁路完成旅客发送量30.39亿人次,其中动车组发送17.13亿人次;去年底,全国机动车保有量已达3.1亿辆,约每4人就有一辆机动车。
同时,伴随智能手机、视频通话等通讯手段普及,亲朋之间的“见面”也更为容易。济南市民刘立凡说,他70多岁的老母亲虽然不识字,但学会了用平板电脑连接微信视频,几个老兄弟姐妹经常一起视频群聊。“现在亲友间电话、微信聊天和朋友圈互动多了,虽然不见但正如相见。”刘立凡说。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近日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7.72亿,普及率达到55.8%,超过全球平均水平(51.7%)4.1个百分点。
山东社会科学院人口学研究所所长崔树义说,此前由于交通、通讯条件的限制,亲朋交流等“乡愁”在春节回乡时是一种集中释放,现在却如常流水,“看似淡了,实际上却是交流机会和次数更多了。”
“年味”之变:“仪式感”弱化,团圆的“文化基因”恒久不变
“小时候守着电视看春晚”“等着穿新衣服、吃好饭”“大年初一给长辈磕头拜年”“和小伙伴一起放鞭炮”……很多人都对这些记忆印象深刻。
但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乡及人口结构变化以及科技的发展,人们对春节的参与深度降低,置办年货、拜年方式等都在不断发生变化,过年的“仪式感”也在弱化。
“二十三,糖瓜儿粘;二十四,扫房子;……大年初一扭一扭。”淄博市民李伟说,虽然一些传统过年民俗人们参与的少了,但是人们过年回家团圆的习惯还是不变的。
专家认为,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心中对过年的概念也在发生变化,年俗作为具体表现形式也必然因此而变化。例如,少放鞭炮、低糖低油饮食、网络拜年等都是适应新形势所发生的改变。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院长孙郁教授认为,年味其实就是人情味,只要人情味不变,形式变化是习俗的常态。
中国乡土民俗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宋艾君说,对年俗形式变化要有更多宽容,“新生活、新年俗可以看成是一种年味的流转,从乡里乡亲转移到城市空间,从线下转移到线上。”
- 习俗 | 七月十五到!香港玄学大师麦玲玲提醒你千万别做这些事!
- 农历七月俗称“鬼月”,你知道中元节有哪些习俗吗?
- 【习俗】七月十五,溪南南砂乡「抢孤」,场面将十分壮观!
- 为什么我建议你用数据透视表?这是我见过最好的答案!【Excel教
- 涨姿势,这些关于七夕的习俗你知道几个?
- 独家 | 人保再迎高层人事变动,部门整合透视新战略
- 全莆田都没这么奇葩的习俗,月子做完要给公婆下跪谢恩
- 透视共享办公行业的盈利路径
- 立秋节气到,习俗知多少 这份养生秘笈赶紧收藏!
- 全面“透视”,江苏高质量推进第五轮巡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