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城餐桌上的折耳根三分之二来自这个村
傻大方提示您本文标题是:《县城餐桌上的折耳根三分之二来自这个村》。来源是秘方养生。
县城餐桌上的折耳根三分之二来自这个村。曹礼云|张洪涛---
曹礼云|张洪涛---傻大方小编总结的关键词
曹礼云正在田里挖折耳根。采访人员 陈维灯 摄
清早的霜,白了屋瓦,也白了山野。正月初四,虽已是雨水时节,但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涂市乡地灵村依旧寒冷。
山野间,三组村民、47岁的曹礼云扛一把锄头,走过满是白霜的田坎,来到自家的田里。田地间到处都是枯草,看似一片荒芜。
“这些年来,我一直在看种什么才能找到钱”
在田地里,曹礼云挥起锄头挖开了一块草根裹着的黑色泥土,一股鱼腥味扑面而来。她捋去草根上的枯叶,抖落泥土,将一把把草根放在身后。
“等一会有人来拉,要100多斤,得赶紧挖出来。”曹礼云挖出的“野草”草根,学名蕺菜,又名鱼腥草或折耳根,川渝黔等地的人们常将其作为蔬菜。
如今,这种原来只在山野间生长的折耳根,已不仅仅是人们餐桌上的蔬菜,更是地灵村村民增收致富的特色产业。
“春节期间,折耳根价格要高些,1斤10块钱,而平时只有4块钱左右。”天寒,挖完一畦折耳根的曹礼云将锄头横放,坐在锄柄上休息,喘出的气凝成一团白雾,“去年种了两亩多,有近3万元的收入;今年准备种6亩。”
曹礼云的丈夫因务工受伤,丧失劳动力,一家三口的生活就靠她一人,她家也成了村里的贫困户。
尽管生活艰难,但曹礼云却不甘于贫困,她说:“种苞谷、洋芋、红苕,只能填肚子,这些年来,我一直在看种什么才能找到钱。”
这个问题困惑着曹礼云,也困惑着当地的干部:在海拔800多米、交通不便的地灵村,如何才能让村里63户、248名贫困人口脱贫致富?
“想不到,这野草根还管钱呢”
村民张洪涛在无意间推开了一扇门。
“前些年在湖北宜昌打工,看当地人种折耳根,一亩能产万把斤,销路也好。”张洪涛想着,酉阳人也喜欢吃折耳根,而且老家地灵村满山遍野到处都有野生的折耳根,自己能不能也种折耳根呢?
[page]这么想着,在打工的间隙,张洪涛就特别留心观察宜昌当地人种植折耳根的情况。一年下来,他发现,只要水源充足、肥料充足,折耳根一年四季都能种植,“在地里长8个多月就能收。”
2013年年初,张洪涛在老家试种了5亩折耳根,“和蔬菜间种,种苗都是我到山上去挖的。”
整土、掏沟、施牛粪等有机肥,张洪涛细心呵护着折耳根。8个月后,这5亩折耳根为他带来了近6万元的收入,“亩产3000斤左右,批发价1斤4块钱。”
第二年,村民张如意、张洪灯效仿张洪涛,每户种了10亩折耳根,剔除肥料和劳务等支出,每亩纯收入近5000元。
2015年,更多的村民加入了种植折耳根的队伍。
2016年,曹礼云也试种了1亩多的折耳根,当年收入1万多元。
“想不到,这野草根根,还管钱呢!”阳光,从山巅露出,像曹礼云的笑驱散着寒意。挖完两畦的曹礼云将挖出的折耳根打捆,空气里满是折耳根扑鼻的鱼腥味,“背回去清洗,分成小把扎好,一会儿车子就来拉了。”
有市场调查为依据,种植折耳根不愁销
地灵村折耳根种植规模逐年扩大,会不会影响折耳根的价格和销路?地灵村村干部专门进行了一次市场调查。
“野生折耳根由于肥料不足,茎和叶细小,吃起来口感较差。家种的折耳根因选择肥沃的土壤进行种植,再施以农家肥,根茎粗壮,吃起来也更加香脆,很受市民欢迎,市场需求较大,行情较为稳定。”地灵村扶贫专干冉相介绍,有了市场调查为依据,再加上种植折耳根不费重体力,妇女、老人都可以参与生产,有利于产业发展,有助于村民增收,地灵村村干部一商量,组织村民成立了酉阳春露农业专业合作社,大家抱团种植折耳根,并把销售触角延伸到涪陵、吉首、怀化及重庆主城等地。
“曾经的山间野草,已成了村民的致富草。”冉相告诉重庆日报采访人员,如今,地灵村折耳根的种植面积已有近百亩,年产量超过30万斤,每年给村民带来了150多万元的收入,“酉阳县城吃的折耳根,三分之二都是由地灵村供应的。”
现在,已经有52户农户加入了春露农业专业合作社,其中有21户是贫困户。
地灵村村民委员会副主任张洪灯介绍,今年,村里将扩大折耳根种植面积至120亩。同时,针对地灵村折耳根亩产量较低的情况,村里将组织专人到湖北等地学习先进的种植技术,争取亩产量能翻一番,达到6000斤左右,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增加村民的收入。
- 云南墨江5.9级地震:县城震感强烈 房屋剧烈晃动
- 县城公立学校为何频频出现超大班额问题
- 这张圆桌上谈了什么?影响26亿人
- 泗阳县城厢街道搭建商会有效服务平台
- 手机放桌上,屏幕要朝上还是朝下?绝大多数人都错了!
- 福建人做错了?手机放桌上,屏幕要朝上还是朝下?
- 手机放桌上,屏幕要朝上还是朝下?绝大多数人都错了
- 看着真解气!腊戌“炸街”军团瓦解,今后我们耳根子就清净了
- 饭桌上,金融人的众生相!
- 手机在桌上,为什么屏幕最好朝下?这不只是隐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