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沿】覆盖深海3000米,我国首个深海实时科学观测网建成

【前沿】覆盖深海3000米,我国首个深海实时科学观测网建成

我国新一代海洋综合科考船“科学”号在完成2017年西太平洋综合考察航次后,近日返回位于青岛西海岸新区的母港。我国科学家在本航次成功建成我国第一个深海实时科学观测网,

西太平洋深海3000米范围内的温度、盐度和洋流等数据实现1小时1次实时传输。

深海数据实时化传输对海洋科学研究、气候变化预测、海洋环境保护等多方面都将发挥重大作用。



【前沿】覆盖深海3000米,我国首个深海实时科学观测网建成

返航的“科学”号科考船



中国科学院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所长、西太平洋科学观测网负责人王凡研究员介绍,西太平洋科学观测网经过4年的建设,20套深海潜标800余件观测设备多数已经稳定获取连续3至4年的大洋水文和动力数据,并且实现了大洋上层和中深层代表性深度的全覆盖。

我国在2016年就突破了潜标系统实时传输难题并实现深海潜标长周期稳定实时传输。在此基础上,本航次实现了从单套到组网,

从水下1000米到3000米的深海数据实时化传输的功能拓展。



【前沿】覆盖深海3000米,我国首个深海实时科学观测网建成

科考队员正在为潜标安装主浮球



依托这个观测网,西太平洋深海3000米范围内的温度、盐度和洋流等数据传输从“录像转播”实现了“现场直播”,能够1小时1次实时传输。截至目前,深海数据已成功实时回传3万多组。这些连续和实时数据将为我国科学家研究西太平洋环流的三维结构、暖池变异及其对中国气候变化的影响提供宝贵资料,为我国的气候预报和环境保障业务提供重要的基础支撑。

王凡还向记者进行了数据监控的演示,他打开

手机上的“西太观测网”客户端

,点击其中一个站点,深海环境参数动态变化图就自动绘制出来,“这组数据显示的是3200米深的海水温度和流速,这里温度在1.6度上下,流速达到80厘米每秒。深海还有这么强劲的海流,并不是寂静的大洋,非常值得我们去探索研究。”



【前沿】覆盖深海3000米,我国首个深海实时科学观测网建成

科考队员正在布放潜标





西太平洋深海实时观测网的构建,

极大地推动了由我国为主发起、8个国家19个研究机构参与的NPOCE大型国际合作计划。

计划发起人、中科院院士胡敦欣信心满满地表示,通过强化观测、机理研究和数值模拟手段能提高对西太平洋海洋环流与气候的认知能力,未来我们有可能实现6000米甚至1万米深海的实时数据传输。

 

内容整理自:科普中国、齐鲁网、青岛政务网,图片来自网络。

【前沿】覆盖深海3000米,我国首个深海实时科学观测网建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