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术界实现弯道超车现象的可能性很小
欢迎点击「科学网」↑关注我们!
学术界少有弯道超车但有马赫带效应可用
弯道超车是我国近几年来在社会治理领域的热词,它意指经济与社会的超常规发展。由于社会是多变量的组合,在某些关键节点,如果措施得当这种可能性还是存在的。问题是这个现象具有普遍性吗?随着近年来国家对科技发展的日益重视,从人才的引进、经费的投入、高校改革的推进、科技体制改革的深化等,这一套组合拳下来,效果显著,由此科技界力争在追赶中实现弯道超车的雄心势不可挡。由于政策的传导作用,现在整个学术界包括个体都跃跃欲试,信心爆棚。如何看待这种大跃进心态,学术界是否也存在弯道超车现象呢?
我们的观点很明确,除非不计后果,国家强制性地通过政策安排,或许会在某个研究领域取得比较优势。在大多数情况下,在学术界实现弯道超车现象的可能性很小,对于个体而言,由于调配资源的能力有限,很少能实现弯道超车现象。就如同当下的双一流高校建设,哪个学校不想实现双一流?可是很少见到有高校弯道超车成功的案例。
科学史的研究早已证明:学术界的发展与推进依靠的是知识库存的缓慢积累与灵活运用,而知识的积累与内化都是需要时间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学术界作为整体几乎不存在弯道超车现象,它遵循的是渐进式的发展路径,只有当知识库存积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才会发生整体性的突变或者加速,这是前期漫长积累的结果,它需要诸多相关条件的整体进步,世界科学中心的五次转移可以看做是这种过程的最好体现。
对于个人而言更应该避免弯道超车的幻觉,真正脚踏实地,一点一滴地增加自己的知识库存,假以时日,自然会有一番作为,这就是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质量互变规律作用的结果。之所以关注学术界的弯道超车现象,是因为当下的很多政策目标过于宏大,导致社会的急躁心态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学术圈内的从业者,不惜违背正常的知识生产规律。结果导致欲速则不达,在造成资源浪费的同时,也破坏了科技发展的正常秩序与生态。
客观地说,中国科技界的发展速度已经很快了,致使很多配套系统跟不上发展的节奏,此时,如果再点燃弯道超车的狂热会出大问题的。当下的中国科技界最需要的是静下心来,稳步推进,而不是急躁冒进,要清醒意识到我们在很多领域仍然处于追赶阶段,这种定位就要求我们要有巨大的耐心,通过渐进式的发展,积累知识库存,并逐步缩小与先进国家的知识差距。
由于我国科技体量的庞大,一旦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引发知识的链式反应,那是任何国家都无法相比的,因此,对于这么大的国家来说,超车不是最重要,重要的是在追赶中不翻车。即便要超车,当下还有很多准备工作要做:科技布局的均衡、人才培养体制的完善、科技投入结构的合理化、科研文化的塑造与培养、科技评价机制的升级换代等,这些都是影响知识生产的重要环节,没有这些基础条件的协同进步,我们拿什么来保证在超车过程中不翻车呢?
对个体而言,虽然实现弯道超车更不太可能,但是寻找有利于知识生产与个体成长的捷径还是有的。每个人都要在自己的最佳知识生产窗口期(通常在30-45之间),获得最多的机会、资源与承认,较早进入有效的知识市场,这样才能最大限度上实现自己的梦想。这就要用到马赫带效应(Mach band effect),它原本是由奥地利物理学家马赫在1868年发现的一种视觉现象,是指人们在明暗交界处感到亮处更亮,暗处更暗的现象。它是一种主观的边缘对比效应。这是一种普遍的关于人类视觉的生理现象,久而久之,这种视错觉会演变为评价领域里的扭曲认知定式。这种扭曲对于个体的知识资本积累、转化与实现收益最大化都具有重大影响。为了更好地展示马赫带效应,不妨通过一个具体的例子来揭示这种变化。众所周知,任何认知判断都受到背景因素的影响,假设A和B两个人具有同样的学术资质与能力,如果把A放在一个影响力高的平台,把B放在一个影响力低的平台,那么,人们倾向于认为A的水平比B的水平高,反之亦然。其实,在初始条件下,A和B的能力是相同的,但由于A和B所处的背景是有差异的,即A所处平台水平较高,相对而言,竞争压力也较大,人的潜力发挥也更充分一些,而B的平台水平较低、竞争不充分、面临的压力也会低一些,从而导致B的潜力释放不充分,久而久之,B真的在能力与知识积累上不如A了,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学术界的马太效应,按照科学社会学家默顿的说法,这就是典型的优势累积现象。其实,对于这个结构,还可以深入挖掘一下,在人们最初对A的高估中,其实包含着A所处的平台带来的知识溢出部分,这部分溢出在起始处就被A收获了;同理在对B的低估中就包含人们对于B所处的平台的低估,这部分差额由B自身的知识库存来冲抵,结果导致评价受到背景因素的直接影响,即平台背景对于个体评价产生加分与减分现象。坊间所谓的“人往高处走”,其潜在意义在于获得高处的溢出价值。这就是典型的马赫带正向效应:亮处更亮,暗处更暗。
就常识而言,大平台拥有更多的机会与资源,小平台则机会与资源都比较少。问题是,在大平台里的机会与资源再多,未必是你的;而小平台虽然机会与资源比较少,但未必不是你的。关键是你在平台里的相对位置,这就是选择的悖论。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任何选择都是有代价的。在高平台,个人会获得机构声誉的溢出收益,但是由于高平台普遍水平较高,会造成个体比较优势的缩小、机会的稀缺以及竞争压力的加大,这一切都是个体无力改变的。学术界的通用规则是赢者通吃,在这种背景环境下,个体所承受的心理成本也会很高,这就是获得机构溢出收益(声誉)所要付出的代价。
既然社会认知评价与个体真实水平是两回事,那么,在马赫带负向效应中的情景又如何呢?由于所处平台的知识梯度较低,个体很容易确立自己的比较优势,即便做出同样的成果在高低平台之间所获得的收益也是不一样的,总体而言,在低平台获得收益也会更容易一些,而且容易形成赢者通吃局面。
在大科学时代,知识的生产是需要条件的,没有条件支持任何美好设想都是无法实现的。也许更为重要的是在低平台承受的竞争压力与心理成本也会随之降低,从而为自己营造出较为宽松的环境,而这种宽松的环境更有利于知识的生产与个体的成长。从这个意义上说,一味地沿袭“人往高处走”的路径,并不见得就是最好或唯一的选择。
按照经济学家舒马赫的说法:小的是美好的。同理,最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所以苏格拉底一再告诫世人:认识你自己。遗憾的是,很多时候,我们并没有遵从自己内心的召唤与判断,也不了解自己的真实偏好与潜力,只是没有反思地接受约定俗成的选择模式,从而影响自己的知识积累速度与发展进程。
提出上述判断基于两个预设:其一,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深入发展,整个社会结构有日益从垂直型社会向扁平型社会演变的趋势。这就意味着知识的收集与检索进一步便捷化,从而不会把真正的好东西遗漏,这预示着知识的生产机构不再具有头等作用地位,而是成果的内容成为首要考虑目标;其二,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对于人的评价会发生深层次的变化,换言之,在交换市场里,社会不再把人作为人来评判,而是把人作为生产者,按照他们产品的质量来评判。
从这个意义上说,最容易获得支持并产出成果的选择才是最正确的选择,哲学家阿伦特曾说:“活的精神”必须存在于“死的文字”中。对于任何个体而言,最快地把知识生产出来,才是头等重要的事情,如果你没有一定的资源和条件,又如何去生产呢?
因此,对于那些有志于学术研究的人来说,必须充分认识到:在学术界是不存在弯道超车现象的,但存在发展的捷径。这个领域颠扑不破的传统就是踏踏实实,持之以恒地快速积累知识库存,但是为了更快地发展,个体可以结合自身的特点,充分利用人们认知中的马赫带效应,寻找最适合自己的研究环境,为自己营造出最舒适的发展空间。
【博主跋】这篇小文章发表在《文汇报》2018-2-23的A6版,与樊老师合作愉快!这是原稿,是为记!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李侠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blog.sciencenet.cn/blog-829-1100827.html
关注我们
微信号: (←长按复制) 或长按下方二维码
- java中怎么实现产生1到10编号之间的3个随机数,求抽中编号5为最
- 一边游泳一边听歌?这条飞鱼耳机或许能将其实现!
- 中国能否在科技领域实现对美国的弯道超车,比尔盖茨道破了玄机
- 用手机玩魔兽世界?一款远程软件即能帮您实现此愿望!
- 美联储新任主席:联邦基金利率进一步逐步上涨将最有助于实现我们
- php 怎么实现即时即时通讯
- 林昭远:越秀地产销售目标550亿 五年内实现10万间公寓
- 沈阳铁西区二手房交易实现即时办结
- 马拉松训练营养补给 6招实现最理想效果
- 现在微信要实现生成若干不同信息的二维码,用户通过扫描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