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谈最孤单小学:背后是农村生源流失的现实
小编嘚啵嘚:《中青报谈最孤单小学:背后是农村生源流失的现实》是傻大方资讯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儿响叮当之势为你带来的,你是继续往下看呢?还是继续往下看呢?
正文开始:
原标题:两个老师一个娃:“独生小学”为何孤单? | 内参快评
这也许是中国最孤单的学校。开学仪式上,高高的旗杆下孤零零地站着三个人:41岁的班主任陈洪艳、41岁的体育老师刘海涛和唯一的学生——12岁的王浩。从几年前开始,吉林省公主岭市三门李村小学只剩下两个老师、一个学生,成为一所罕有的“独生小学”。(新华社2月28日)
这样的场景无疑是令人心酸的。众所周知,孩子在学校上学,不仅是要学习知识,也会在通过和身边师生的交往中,逐渐获得社交能力,培养良好的性格和健康的品格。而老师也会考虑自己的职业生涯,所谓“教学相长”——想必任何老师都希望自己教学能力精进,而且“桃李满天下”,这同样需要必要的教育基础设施和教学环境的支持。
若不是出于现实的无奈,想必没有师生想在“独生小学”里教学和学习。这背后有一个不得不承认的现实问题:农村基础教育的生源日益流失,教师资源同样匮乏。
农村生源流失有两个方面:其一,是基础生源的流失,也可以说是适龄生源的流失。这是一种宏观视角下的观察——伴随城市化进程加速,农村人口越来越少,尤其是大量农村年轻人在城市立业、定居和生子,农村适龄上学的孩子越来越少。这几乎是一个必然的、不可逆的趋势。
其二,则是优质生源的流失。比如,成绩优异、家境尚可的孩子,都会被家长想尽办法送到城市、哪怕是条件更好的县城读书,留在农村读书甚至会被周边人看成“没出息”的表现。
客观来说,农村教育基础设施相对落后,优质师资资源匮乏,这也导致学生及其家长不得不选择更好的教育资源。与此同时,城市的中小学也总喜欢到农村学校“掐尖”,以各种优惠政策来吸引农村优质生源“进城”。如此一来,农村生源尤其是优质生源会进一步流失。
过去,人们总爱抱怨国家尤其是地方政府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和支持不够,但客观来说,近年来,不管是政策支持还是资金投入,农村基础教育已经得到了政府越来越多的关注与保护。
此前有媒体报道,农村教育的“精准投入”正在不断得到推进,“2011年至2013年,中央财政先后投入300亿元建设农村中小学食堂;从2014年开始,中央财政每年投入350亿元,用5年时间投入1750亿元聚焦贫困地区,使那里的义务教育学校都能基本达标”。这种硬件的改变,在一定程度上的确可以提升农村基础教育的质量。
但笔者更关注、也更担心的还是“软件”问题。即使坐在窗明几净的教室里,却没有共同求学的同窗,没有专业而负责的老师,学生又能感受到多少优质教育的好处呢?说到底,还是要留住好老师、好学生。
农村教师收入低、待遇差,以及缺乏职业提升空间的现状,仍有待改变。要让好老师愿意留在农村学校,仅靠观念宣传和道德感召还是不够的,要切实提高他们的生活状况和事业发展前景。政府有必要出台优惠政策,支持城市优质师资到农村帮扶教学,以先进带后进;与此同时,提升农村教师收入待遇尤其是生活保障,更是刻不容缓的事情。但愿“独生小学”这类现象越来越少,让每个农村孩子都能得到良好的义务教育,是社会各界共同的心愿。
撰文 黄 帅
- 去年我国79.78万人次赴非旅游 中青年成主力军
- “去中国化”只会让“亚细亚孤儿”更孤单
- 中青报:对网约车的包容度反衬对“打车难”的容忍度
- 人民日报谈货币政策:不搞大水漫灌强刺激,把好货币供给总闸门
- 中青报:奇屋一夜,长城禁不住如此的脑洞大开
- 左手飞机右手书法 这个上海书法展为何能吸引这些中青年才俊?
- 中青报刊文:网红“杀鱼弟”悲剧映射了家庭教育的痛点
- 50位中青年演员入选2018年河北省戏曲中青年演员推广工程
- 中青报:农村孩子正在大批被手机游戏废掉
- 中青报:大学向高中生开放课堂弥合了教育断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