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富人为什么从楼市转向私募

中国富人为什么从楼市转向私募

中国富人为什么从楼市转向私募

截至2018年1月底,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以下简称“协会”)已登记私募基金管理人22883家,已备案私募基金69086只,管理基金规模11.76万亿元。私募基金管理人员工总人数24.09万人,其中,已在从业人员系统注册员工人数20.07万人。这意味着私募基金实缴规模已经越来越接近公募基金的规模。

有私募机构表示,在近期发行的私募基金中,有不少认购者是从楼市撤下来的投资者。经过近半年来楼市调控政策的狂轰滥炸,高净值人士普遍将私募基金视为非常合适的替代选择。

中美家庭资产结构对比显观念差异

过去很多年里,中国家庭的财富增值高度依赖房地产。西南财经大学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与研究中心发布的数据显示:“在中国家庭的总资产中,房地产的占比长期徘徊在70%左右,这比美国的两倍还多。”

这至少在两个方面显示中国家庭财富的脆弱性:

一、资产配置太单一,经不起风险动荡;

二、房地产价值不容易变现,中国家庭财富“容易被钢筋水泥凝固”。

可是,如果不投资房地产,还有什么值得投资的“稳定选择”呢?确实,股票、期货、贵金属等等大类投资品,都不是“稳定选择”,它们往往是行情突然好上一两年,然后就会沉寂很长时间。

随着时光洗净铅华,一切极端的、不平衡的资产结构,最终都会回归均衡。很多年前,欧美国家的家庭投资也是被房地产主导,现今,则是私募基金持续兴起,多元化的资产配置成为主流。

比如,美国家庭的资产结构中,保险、另类资产(比如不良资产投资)、金融衍生品往往成为“完善多元资产结构的侧翼”,而私募基金则成为美国家庭财富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最大的养老基金——加州公务员退休基金,其投资回报水平长期处于全美领先水平,而加州公务员退休基金的资产配置当中,私募基金是绝对的主角。美国第二大养老基金——加州教师退休基金,其投资回报率是美国养老基金中最高的,同时也是配置私募基金比例最高的。

加州的养老基金是加州居民的重要财富来源,其投资回报又主要源于私募基金,换句话说,是私募基金创造的绝对投资回报,使加州居民过上了最富裕的生活。私募基金主要投资于绝对回报、实物资产、私人股权等资产类别,只有采取积极型投资,才能获得有吸引力的风险调整后回报。美国拥有世界上最大规模的私募基金,其资金来源中,四分之一以上是养老基金。

私募基金替代房地产成为高净值人群标配资产

目前,私募基金已经成为国内高净值人群的标准配置。这背后反映出中国富裕阶层的两大观念变化:

一、摆脱对房地产的过度依赖,寻求资产组合的多样化;

二、寻求新的、可靠的主流投资选项。

普通投资者因为本金少,可供选择的资产种类也是有限的,随之眼界、视野受到很大局限,导致普通投资者更倾向选择那些“公认最赚钱”的单一资产(比如房地产)。而高净值人士因为本金多,可供选择的资产种类非常多,随之眼界和视野也更宽广,他们更倾向“精细化的资产配置”,并加大对新兴金融资产(比如私募基金)的配置比例。

高净值人士则头脑比较灵活,当一项资产出现新的风险因素后,他们会适当调低对这项资产的配置比例,寻求别的更稳妥的投资机会,比如私募基金。

私募基金为何受国内高净值人群青睐

1、

私募基金操作灵活

与公募基金十亿百亿的规模相比,规模较小的私募基金投资操作更为灵活,能及时跟进市场,根据市场变化趋势快进快出,投资策略众多。

除此之外,私募基金的门槛较高,只面向少数特定投资者进行募集,因此能够为客户提供量身定做的投资服务产品,满足客户的特殊投资需求。

2

、私募更规范更安全

公募将收益放在第一位,私募更重视风险,私募的监管比信托有过之而无不及。信托有“一法三规”,私募基金有“一法六规”,特别是新规实施后私募大洗牌,行业运作更规范,信息披露更公开,私募产品也更具安全性!

3、

私募追求绝对收益

与公募基金相比,私募基金的固定管理费较少,主要依靠提取业绩报酬生存,而超额业绩必须在每次净值创出新高后才可提取。

因此,私募基金管理人的利益和投资者的利益是一致的,只有投资者赚到钱,私募才能赚到钱。所以私募基金的激励机制更强,需要追求绝对的正收益。

私募基金爆发的背后,不仅仅是资产配置方式的转变,更是经济发展的刚需。在这样的利好环境下,高净值人士也纷纷嗅到了难得的投资机遇。

时代的变迁,经济的转型,资产配置的跨越,种种迹象和趋势表明,未来十年将会是私募基金投资的十年,与时间做朋友,收获的不仅仅是经济利益的回报,还有那份执着而又年轻的财富梦想。

 

中国富人为什么从楼市转向私募


中国富人为什么从楼市转向私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