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岁退休的李嘉诚和他的内地商业版图
中国经济周刊微信号:
ChinaEconomicWeekly
中国经济周刊官方网站:
经济网 www.ceweekly.cn
文| 中国经济周刊-经济网 记者 贾璇
长江和记实业有限公司及长江实业地产有限公司主席 李嘉诚
3月16日,长和系旗下四大公司——长和(HK:00001 )、 长实集团(HK:01113) 、 长江基建(HK:01038)和电能实业(HK:00006)同时发布业绩。这一举动实属多年来首次,而更令人关注的原因是:今年年满90岁的现任掌门人、香港首富李嘉诚正式宣布退休,长子李泽钜接棒。
生于1928年7月的李嘉诚被誉为“香港”超人,他在茶楼当过跑堂,甚至曾经因为不小心把开水洒在客人身上,险些被炒鱿鱼,他在舅父的公司当过端茶递水的小学徒,寄人篱下;他还在五金厂做过推销员,做过“行街仔”的推销生涯。但并胸怀宏志的他,却没有安于现状,以70多年的从商经历书写了一段商业史上的传奇。
李嘉诚商业生涯大事记:
·
1958年,李嘉诚在港岛北角建起了第一幢工业大厦,兴建一幢12层高厂厦,正式介入地产市场。
·
·
·
·
·
·
·
·
·
·
2017年6月26日,《中国经济周刊》在香港回归20周年之际,特别策划封面文章《 香港新征程 》,从CEPA、股市、投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粤港澳大湾区新定位等多维度,全方位透视香港回归20年来经济发展的脉络及未来新趋势。其中 《“四大家族”内地商业版图》
李嘉诚的内地商业版图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张燕 | 北京报道
责编:徐豪
在香港,以房地产发家的李嘉诚、郭得胜、李兆基、郑裕彤四家华资地产商被称作“四大家族”。经过几十年的经营,四大家族的资产触角已经延伸到基建、零售、电信、民生等多个领域。
上世纪80年代开始,以四大家族为首的港资开始逐渐进入内地,成为践行“引进来”“走出去”的先行者,为促进内地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商务部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3月,内地累计批准港资项目401920个,实际使用港资9383亿美元,港资占内地累计吸收境外投资总额的52.1%。
内地市场20年来的高速增长同样成就了四大家族的兴盛。统计数据显示,1996—2014年期间,李嘉诚旗下长江实业集团的净资产从709亿港元增长到了4060亿港元,增长多达4.72倍。郭氏家族的新鸿基地产、郑氏家族的新世界发展和李兆基家族的恒基兆业地产有限公司的净资产同样是爆发式增长,同一时期内增长速度分别为4.95倍、5.72倍和5.82倍。
目前身家329亿美元的李嘉诚已经多年顶着“亚洲首富”“香港首富”的光环。2015年,李嘉诚旗下的两家主要公司——长江实业与和记黄埔重组合并。重组落定后公布的第一份投资者简报显示,长江和记名下共有4210亿港元的物业估值,1580万平方米的开发土储,160万平方米投资物业总建筑面积及超1.46万间酒店客房。最新数据显示,2016年全年,长江和记的收益总额47.78亿美元。
“超人”的低买高卖生涯
以生产塑胶起家的李嘉诚在完成原始积累后,在香港楼市低迷期大举扫入地皮物业,从而开启了近60年的“低买高卖”的“超人”生涯。1989年,当外资企业纷纷从内地撤资的时候,李嘉诚再次逆流而上,大举进军中国内地市场,成为香港在内地的最大投资者。
1993年,李嘉诚旗下和记黄埔获准入股深圳盐田港,持有70%的股份,和盐田港一起共同投入60亿元建设集装箱码头。这是当年内地最大的外资引进项目。同期,李嘉诚签下了北京一大型城建工程项目,就是今天位于北京东长安街1号、占地10万平方米商业建筑群“东方广场”。东方广场由此成为李嘉诚在内地投资地产物业的标志。这一年,李嘉诚名下的内地项目已经占到了集团资产的四分之一。
在过去数十年间,地产业务成为李嘉诚在内地获取财富积累的主要来源。至2015年,李嘉诚旗下“长和系”的总市值高达1.222万亿港元,成为香港第一大家族性财团。而在上世纪70年代上市之初,长江实业市值仅1.57亿港元。
在2015年公布的估值达到4201亿港元的总物业中,香港物业组合估值约2690亿港元,占比高达64%;内地达1380亿港元,占比32.9%;海外约130亿港元,占比3.1%。当年物业销售利润为155.22亿港元,其中内地贡献100.93亿港元。
据《中国经济周刊》统计,过去10年里,在长江实业的营业总额中,内地的地产、酒店业务营业额占比从2005年的10%起逐年稳步增长,至2013年度超越香港市场到达最高占比50.9%,但这一营业额占比到了2014年骤降至19.3%。同在2014年度,和记黄埔房地产业务在内地的相关占比则由过去的65%降至42.1%。
除地产外,李嘉诚旗下的零售连锁店屈臣氏在内地正不断扩张,利润增长强劲。据此前公布的数据,目前屈臣氏于全球拥有逾13000家零售店铺,其中内地由两年前的1300家增加至今天的2300家,增幅为77%,扩展步伐迅速。2016年公布的财报显示,屈臣氏集团全年收入达到1519亿港元(约合人民币1266.8亿元),占长江和记实业集团总收入的38%,贡献了集团20%的税前利润,达到123.28亿港元(约合人民币102.8亿元)。其中,来自内地地区营收为209亿港元(约合人民币185亿元),增长2%。
根据《中国经济周刊》此前报道,李嘉诚在内地的主要业务是地产、酒店和零售业。2015年上半年,主营地产和酒店业务的长地近30%的营业额来自内地,而长和在内地72%的营业额来自零售业。
此外,李嘉诚在内地涉及的投资项目还包括运输道路、发电厂和生物制药领域。2005年,李嘉诚联手广药白云山成立合资公司白云山和记黄埔,双方各占50%的股权,主营业务为中药研发和制造。
哪里有回报就去哪里投资
2016年10月26日,李嘉诚旗下长江实业宣布以200亿元人民币抛售上海世纪汇广场。这是李嘉诚至今在内地单笔出售金额最大的一个商业项目。根据媒体统计,随着这个占地面积5万平方米项目的出售,如今,李嘉诚在内地持有的投资性物业面积只剩下了15万平方米。
这场资产抛售始于2013年。在过去的两年时间里,李嘉诚陆续抛售其在内地和香港所持有的资产。据公开信息不完全统计,李嘉诚近两年抛售内地及香港资产套现金额超千亿元人民币,其中抛售的资产涉及地产物业、港口、能源等。
2013年8月,李嘉诚以26亿元出售1997年入手的广州西城都荟广场项目,该项目位于荔湾区黄沙大道8号,总建筑面积约8.8万平方米,位于地铁1号线及6号线黄沙站上。根据媒体计算,仅住宅部分为整个项目创收至少达20亿元。
2013年10月,李嘉诚家族以71.6亿元出售上海陆家嘴东方汇经中心。东方汇经中心建筑面积超过11万平方米。售价是当初拿地时价格的8倍还多。根据当时和记黄埔的公告,出售东方汇经中心50%股权将净赚18.4亿港元。
2014年4月,李嘉诚次子李泽楷旗下的盈科大衍地产发展有限公司宣布,以72.01亿元出售北京盈科中心。根据盈科地产当时估计,出售该项目税前盈利26.46亿元。
面对“从内地撤资”的质疑,李嘉诚表示,这不过是又一场“低买高卖”而已。
2016年,李嘉诚再次杀回内地,在出席长江和记周年晚宴时,李嘉诚表示,2016年已在内地投资超过100亿元,哪里有回报就会去哪里投资,不存在撤资的情况。
- 潘石屹清仓买楼!紧追李嘉诚避险!大佬们都在逃什么?
- 马云、李嘉诚因为房价掐起来了!你到底该啥时候买房?|好文回顾
- 决定人生长跑的7个定律,谁都逃不过
- 李嘉诚说2018房地产已经不赚钱了, 将会出现一个新的商机
- 致敬最后的工匠:退休机械师纯手工打造布加迪W18引擎
- 李嘉诚称:十年后,房子将一文不值
- 市中心的老房子能买吗?李嘉诚的买房就是买位置还靠谱吗?
- 奇闻异录|农场母鸡可以退休进养老鸡院了!
- 李嘉诚说2018房地产已经不赚钱了,将会出现一个新的商机
- 风水宝地,李嘉诚现居住豪宅,设计巧妙,堪比碉堡,价值十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