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解儿科医生荒 别让儿科沦为“小儿科”
小编温馨提示:前方高能,《化解儿科医生荒 别让儿科沦为“小儿科”》需要您认真观看!
正文开始:
原标题: 别让儿科沦为“小儿科”
儿科医生究竟有多紧缺?平均每1000名儿童只有0.43位儿科医生,与全国平均每千人配备2.06名医师水平相比相去甚远。23日,在南京医科大学举行的儿科医学院发展研讨会上,多位专家认为,随着二孩政策的落实,我国儿科医生将更加紧缺,恢复儿科院系,不是简单地多培养几个学生,而是要在生命科学基础上重新规划发展儿童医学。(3月26日《科技日报》)
●观察
正视儿科医生荒
与其他专科相比,医院里的儿科的确不太受重视,原因自然是多方面的,其一配备的专业医生少,医院几乎没有选择的余地;其二由于利润增长点并不在这一块,因而门诊不会设得很大,医院对各专科的投入就会顾此失彼。
由于儿科医生紧缺,导致很多医院儿科门诊量连年上升,门庭若市,家长带着患儿不得不排队就诊,好不容易轮到了,医生也没有足够的时间认真诊疗。运动量的减少与营养摄入量的增加,致使不少孩子得了“成人病”甚至“富贵病”。
不可否认,给孩子看病,医院承担了很大的社会责任,因为真正创收的重点并不在这里,儿科医生的待遇自然也就每况愈下,长此以往,没有哪一个医生会对儿科感兴趣。与之相反的是,随着二孩政策的放开,门诊及其配备的医生并没有扩充,也就难怪老百姓感到不方便了。
可见,儿科问题已成为最现实的民生焦虑,作为国家卫生主管部门,应充分认识到培养儿科医生的重要性与紧迫性,决不能将儿科当成“小儿科”,使民间流行的“金眼科、银外科、马马虎虎妇产科、千万别干小儿科”老话真正得到改写。
儿童是国家的未来与希望所在,确保孩子健康成长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每一所医院必须配备足够的力量,确保每一个孩子及时就诊,有条件的学校乃至社区也应开设儿科诊所,就近方便孩子看病,如此才是百姓之幸。
李忠卿
●析因
儿科医生缺乏价值认同
提高儿科医生的待遇和社会地位,提升他们的岗位吸引力,减轻其工作压力,又会反过来激励更多医生进入儿科,进而形成良性循环。这是化解儿科难题的首要路径,也是当前的普遍做法。
但如何提高儿科医生的待遇和地位,是个不太好付诸实施的难题。常见的措施是,给儿科医生发放岗位津贴,让他们得到的绩效工资更多一些,在职称评审时给予优先等。将来还可减免儿科专业学生的学费,在儿科医生入职时发放一定的补贴……每一样措施都会产生相应的效果,多措施结合,就有望累积起儿科医生较高的待遇和地位。
问题在于,给予儿科医生的这些优惠,仍没能离开医生个人价值认同的大环境。医院看待一名医生的贡献大小以及计发医生个人待遇时,主要的参考依据是他能为医院带来多少收益,眼科和外科属于医院的重点创收科室,儿科往往是医院的亏损科室。只要这个大环境不改变,给予儿科医生的任何好处,都会被当成是一种“施舍”。
这个大环境形成的原因是,公立医院对待利润的态度,决定了他们看待医生的态度,受此价值观的影响,当前医院给予儿科医生一些好处,多半只是出于政策压力,既难持续保持,更无法转化成儿科医生的职业荣誉感。只要价值认同是扭曲的,即使儿科医生拿着较高的收入,但在同行面前,仍会有占人便宜之感。
只有当公立医院衡量医生贡献大小的标准从“会不会赚钱”,转变成“看了多少病”、“能力有多强”、“工作量有多大”等指标,评价体系才会趋于正常,到那时,不必医院在待遇方面为儿科医生“开小灶”,医疗系统和整个社会也会给予儿科医生更加客观公正的评价和待遇。
可见,化解儿科医生荒,最彻底的办法是重构医疗系统的价值认同体系,并根据这个体系推行薪酬制度改革。公立医院不再以赚钱为目的,并普遍看重医生的社会效益,儿科医生的贡献才会得到进一步凸显,他们才会真正被同行和民众高看一眼,给他们更高的待遇和社会地位,就不再是一种照顾,而是个人价值的真实体现,儿科医生紧缺现象就有望从根源上得到化解。
罗志华
●评判
寻求破解刻不容缓
由于压力大、委屈多、收入少,不少儿科医生选择了转岗或者放弃职业,这使儿科医生短缺的问题更加雪上加霜;全面二孩政策实施后,儿童就医将迎来又一高峰,未来几年儿科医生短缺的现象会更突出。
为什么医生都选择远离儿科?因为儿科被称为“哑科”,给孩子看病,医生和患儿通常很难直接交流,而家长的描述也未必准确,这就给确诊带来了风险,使得诊疗工作尤为困难和繁琐,接诊一个患儿的工作量相当于两个内科成人病人。因此,要求儿科医生有非常丰富的临床经验。加之相应职业保障的不足,让儿科“这口饭不容易吃”。除此之外,儿科专业曾于1999年起停止招生。尽管有很多人认为,国外医学院也没有专门的儿科专业,但是中国儿科专业被取消后,新的儿科医生的培养机制迟迟建立不起来,也始终没有一个培养儿科医生的规划,造成了近20年的人才断档。
儿科“医生荒”已到了最严峻的时刻,寻求破解之道刻不容缓。怎么应对儿科医生短缺带来的压力和挑战?笔者认为,一是要适当提高儿科医生的待遇,鼓励有条件的医生向儿科转岗,从而稳定和发展儿科医生队伍,同时进一步引导和鼓励医学院校儿科专业扩大招生,通过一系列培养激励机制来加快儿科医生的培养,为医疗机构儿科输送后备医生。二是有关部门要引导和支持社会资本优先投资举办儿科相关的医疗机构,允许社会力量与公立医院以特许经营委托管理等方式新建儿童医院。三是要放宽儿科医院的编制限制,否则外面的医生很难进去,队伍也难以完善等。唯如此,儿科看病难才有解决的希望。
童其君
●建议
开好方抓对药
“金眼科、银外科、马马虎虎妇产科、千万别干小儿科”,这话虽是一句调侃,但真实反映出了儿科目前所面临的尴尬现状。没有医生愿意干,再加上儿童医学的不受重视,那么,儿科医生荒的问题当然就会逐步显现并且日益加重。而且,如若不能及时化解,甚至还有可能会长期存在下去。
小儿科为什么会令医生感到如此“恐慌”呢?笔者以为,除了专家所说的不受重视以外,其最根本的原因还在于此前媒体所报道过的心理压力过大、工作强度过高、承担责任过重、收入水平过低以及医患矛盾更容易激化等。
那么,到底要如何才能有效缓解儿科医生荒这一既现实又急迫的难题呢?依笔者看来,非“开好方”与“抓对药”并行不可。
所谓“开好方”,就是要不断加大儿科医生的培养力度。一是在满足条件的医学院校中,尽可能多地招收和培养儿科毕业生,并将他们尽快充实到专科门诊尤其是基层一线去。二是可以采取“定向培养”方式,由医学类院校或专科医院为基层尤其是边远地区医疗机构定向培养专职儿科医生,使普通病患能够就近医治,以此来减少大医院特别是专科医院的就诊压力。
而所谓的“抓对药”,则是要求医疗卫生管理部门尽快出台改革措施,并且在条件允许范围内,尽可能地提高儿科医生的各项福利待遇及收入水平,使他们的收入能够与付出相匹配,以免因为付出多、回报少的问题继续挫伤儿科医生的积极性。
其实,笔者所说的“开好方”与“抓对药”也许恰恰就是医学诊断与治疗上所讲究的“对症下药”。也唯有开出了“好方”,抓对了“好药”,我们当前所面临的儿科医生荒问题才有可能逐步得到真正妥善地化解。
乔英杰
●三言两语
如果说充足的公共财政投入是保障儿科医疗不至于“无米下炊”的基本前提,那么让儿科医生拥有执业尊严则是确保其不流失的关键一环。
——王恩奎
儿科医生紧缺是该领域多种矛盾集中凸显的结果,破解之道,不能仅靠某个方面的单兵突进,还须在深化供给侧改革方面久久为功。
——何珏
儿科医生再紧缺也不能拉郎配,而是宁缺毋滥。没有经过任何儿科培训的医生到儿童医院当药师,是多么可怕的事情。
——张智全
破解儿科医生荒需要打好“组合拳”,通过出台儿科医疗服务激励机制、儿科医生补助资助制度,提高儿科医生福利待遇,完善儿科医生培养和培训办法,稳定和优化儿科医师队伍。加强儿科人才培养,营造良好环境,实行“分级诊疗”等。
——文魁
- 央行:三举措打好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攻坚战
- 逗小患者开心 儿科医生手背上画小猪佩奇
- 青岛法院开展集中化解涉诉信访专项行动
- 有爱!为逗小患者开心 儿科医生在手上画小猪佩奇
- 脑梗、冠心病、肝硬化都是因为它!医圣张仲景古方轻松化解
- 墓地价格比房价高,“坟地产”暴利怎么化解?
- 墓地价格比房价高数倍 \"坟地产\"暴利怎么化解?
- 墓地价格比房价高数倍,“坟地产”暴利怎么化解?
- 物业管理和业主的之间深层次矛盾能化解吗?
- 柳州:“社大姐”专注化解家庭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