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私募受捧小机构业务难做 私募如何拓展渠道资源?

“头部效应”显著 

大私募受捧小机构业务难做

近年来A股市场的分化行情加剧了私募行业的分化,“头部效应”愈加显著。大私募受到资金追捧,规模迅速扩张,而小私募则捉襟见肘。不过,随着行业门槛提高,内部治理完善、业绩优秀的小私募仍有突围机会。

  

大私募受捧小机构业务难做

  

私募排排网研究中心副总监杨建波表示,私募行业现在是规模越大收益越高,行业集中度很高。“私募行业呈现二九定律,规模在前20%的私募管理着行业90%的资产,远高于原先的二八定律。头部公司占比不断上升,规模前1%的私募管理的资金比例从2016年的28%上升到2017年的34%。” 银行、券商等渠道也更愿意与大型私募合作。某大型股份制银行私行经理表示,银行代销方面一直都是“头部效应”,选业绩靠前的大私募。这些大公司不仅稳健,治理结构完善,而且后续服务较好。另外,原来券商受佣金驱动,偏爱频繁交易的小私募。但近两年,大机构价值投资表现突出,券商进一步向大私募倾斜。近期,北京某大型券商推出私募FOF,投顾包括千合资本、淡水泉投资、景林资产等,据了解,有券商也想模仿做优质投顾拼盘。

  

北京某大型券商机构业务总监告诉记者,目前代销的私募规模都在50亿以上,还要求3年以上业绩不错、回撤较小、策略符合主流市场。

  

对于小私募来说,在产品发行、销售上越来越艰难。北京某私募运营总监表示,目前市场不缺钱,而是“头部效应”显著。很多客户同时买了多家私募的产品,都是著名的优质大型私募,小私募没什么机会。

  

华中地区某小型私募总经理告诉记者,前几年没有意识到规模对公司的重要性,错过了发展时机,目前销售产品还在小圈子里进行,包括朋友、老客户、当地券商营业部等。“券商的白名单要求规模和过往业绩,银行更严格,没有20亿规模很难开展工作。”

  

门槛提高、“头部效应”显著

  

小私募谋求发展空间

  

格上财富分析师徐丽认为,随着监管趋严,资管行业强者恒强是必然趋势;另一方面,2017年的行情加快了这种分化的进程,大型老牌私募业绩表现更佳,获得更多投资者的认可和追捧。

  

那么,小私募发展的黄金时代是否已经过去,未来发展空间在哪里?前述大型股份制银行私行经理称,优秀小私募有走出来的机会,但比前几年要难。因为他们可以拿到资金的渠道收窄了。徐丽也认为,私募的两级分化大概率还会延续,小私募的发展还是要靠投资本身,也少不了完善的风控及合规体系,一味追求短期业绩,不考虑业绩的可持续性,缺乏合规风控体系的私募机构发展会受限。

  

前述大型股份制银行私行经理表示,不同的资金会偏好不同的机构,小私募还有机会。“往后可能会有一些分化:委外、代销会偏向头部机构,稳定优先,业绩预期下降。FOF、MOM则可能配置中小型私募,寻找业绩弹性。”

  前述北京大券商机构业务总监表示,大私募受资金追捧是趋势,但一些业绩不错的小私募也能冲出重围。“我们系统就有一些知根知底的小私募,投资水平稳定,我们也比较愿意推。”

  

好买基金研究总监曾令华认为,有些公奔私出来的私募能力很强,但公司成立时间尚短,规模还没起来,未来也可能会合作。对于新成立的私募来说,起步阶段还是需要业绩驱动,优秀的业绩可以带动规模的积累。(中国基金报 吴君)

私募如何拓展渠道资源?

银行、券商和第三方最看重这几点  

  

私募拓展渠道,无非三大方向:银行、券商和第三方理财机构。这三类机构又会如何挑选私募呢?

  

银行:中意老牌大私募 稳健是关键

  

某大型股份制商业银行私行经理告诉记者,银行一直都是选业绩靠前、成立时间久、获得业内认可的大私募。他们主要看重以下四点:

 

1.规模。银行资金以稳健为重,不指望私募产品有很大的业绩弹性,大私募的风险事件较少。同时,银行讲究后续服务,大私募人力充足。2.成立时间久,有3年以上业绩。这两年代销的产品都是成立时间久比较成熟的机构。新的机构,则主要是公募出身,有自己研究体系的规范机构。3.业绩和回撤在大部分时间排名业内前三分之一。对于私行客户,做得不好,银行压力很大,所以宁愿不卖。4.权威评价,获奖多的私募客户接受度较高。

  

券商:代销门槛至少20亿 FOF愿意博“黑马”

  

过去,为了佣金,券商会选择交易频繁、规模较小的私募。随着近年市场风格转变,券商如今倾向找规模较大私募合作,代销门槛也越来越高。

  

1.代销要求管理规模至少20亿以上。平安证券经纪业务事业部执行副总经理蔡宇洲告诉记者,他们代销股票型私募规模要求30亿以上,CTA、市场中性等策略要求20亿以上。他表示,20亿规模以下的,除非做到业绩可持续且被其认可,才可能会“试点”限定范围的销售合作。2.FOF管理核心关注投研能力和私募风格。蔡宇洲告诉记者,其挑选私募的标准主要集中在五大方面:公司基本情况、投研团队、风险管理、产品以及信息披露和市场品牌等。这五个方面的核心是风险收益比和投资研究能力,股票型私募关注投资的稳定性,不希望风格漂移;量化则特别注重策略的创新能力和策略的更新迭代。在目前的市场环境中,他表示会偏向选择自下而上选股型选手,尤其是擅长发掘公司成长能力的私募。3.FOF愿意博“黑马”。相对于代销的高规模门槛,蔡宇洲告诉记者,FOF会配置大概20%的资金投资规模较小的“黑马”,这是FOF提高收益和稳定性的来源,一般会选择相关性低、风险收益比高的私募,主要是技术领先的量化型私募,对股票型的“黑马”会非常谨慎。

  

第三方机构:硬性门槛低 愿意挖掘优秀中小私募

  

第三方理财机构各家标准不一,但总体对私募规模、成立市场的硬性要求较低,更愿意挖掘业绩优秀的中小私募。

  

私募排排网研究中心副总监杨建波告诉记者,他们的标准包括成立至少两年,公开业绩至少两年,管理规模2亿以上;有稳定的投资团队,有成熟的投资策略,基金经理的投资年限不低于7年;公司的运营合规稳健,无管理风险。

  

互联智道表示,他们更多的时间是在发掘优秀的中小私募,要求私募有一年以上的产品业绩,重视风险、风险调整后收益类的指标,筛选出的私募必须在以上指标在长期表现稳健优秀。当然,私募的合规情况也是其筛选的重要条件。

  

好买财富基金研究中心总监曾令华表示,他们积淀了一套“4P三性”研究方法。简要来说,私募FOF的配置有二个层面,首先,风险配置和客户群体有关。第二,在配置方向上优选私募。优选私募主要有3个标准,其中最看重的是私募的股权结构;二是方法具有独特性、能赚到钱;三是经营情况,比如经营年限在三年左右,并且有一定规模,不会考虑5亿以下规模的私募。

  

歌斐资产公开市场私募FOF董事总经理宁冬莉透露,他们筛选私募基金管理人采用5P评估体系,即公司素质、投研团队、投研流程、投资组合和投资业绩。“我们选出的长跑冠军,需具备理念清晰,言行一致,团队稳定,策略稳定可持续,流程严谨,风控严格这六大特质,且拥有至少三年平稳的公开可查投资业绩。”但她也表示,近年来不少优秀的公募基金经理奔私,对于这些规模较小的管理人抱开放态度,更注重投研实力与规模的匹配度、团队稳定性、操作合规性等。(中国基金报 房佩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