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下的网络世界

线下的网络世界

德国建筑师和艺术家阿兰姆·巴托尔



阿兰姆·巴托尔(Aram Bartholl) 是位近年来知名度一跃而起的数字艺术家。这位42岁的德国建筑师和艺术家,拥有物理和数学双硕士学位,他很喜欢将数字时代的产品与生活中常见的对象融合在一起,关注的议题在于虚拟空间与现实人们产生的实质交互作用。巴托尔的作品都相当有趣,自德国柏林艺术大学建筑系的毕业作品开始,他高产地创作出许多有趣的“离线”作品,探讨网络与实体世界交互议题。

此前,巴托尔曾多次将游戏中的虚拟物品带入现实生活,他借用游戏《魔兽世界》、《第二人生》与谷歌地图等网络世界的对象,重新落实到现实世界中放置或运用,观察这些虚拟对象如何与真实世界产生连接。

譬如他曾制作了《极品飞车:地下狂飙2》的黑箭赛车氖气灯,并在公众场合摆放了《反恐精英》的模拟木箱,除此之外他还发明了类似于3D电影眼镜的第一人称射击游戏专用眼镜,从而增强游戏的真实感。

从他的四件个人作品中,可以透视出他的创作主题:“网络世界需要用何种姿态呈现,才能在我们所处的真实世界产生意义?数字世界到底回馈了什么到我们所处的世界?”

“离线”的谷歌地图

初次看到巴托尔的作品,是他运用Google Maps标记的《地图》。作者自己做了一个木架子,外层包覆上了如同Google Maps上面的红色标记的外皮。第一眼看到这个作品的人,都会觉得很好笑,错愕跟荒诞的感觉:明明是虚拟世界的东西,为何会实际竖立到真实世界来?



这位艺术家在2006年到2016年针对谷歌地图树立了几个有趣的标志,无论是在卡塞尔艺术协会的大楼前,还是在法国阿尔勒的广场中,或是在柏林勃兰登堡门前都是那个同样的大A。若有一天你在大街上突然遇见谷歌地图的红色图钉,请不要以为自己身陷电子地图当中。

线下的网络世界

Google地图中的标记符号出现在全球多个城市中心

在全球多个城市中心露面的这个Google A字牌是艺术家采用木头、金属线、钉子以及螺丝,按Google Maps的定位标记制作而成。它使得现实和数码虚拟的界线突然在此时此地变得模糊,一种荒诞感弥漫在周围。它使得我们回望自己和所在的生活,反思就此展开。

艺术家把Google地图中的标记符号呈现在现实空间之中,还将树立这个实体巨型标记在公共空间之中的过程纪录成影片。他发觉人类对城市的感知愈发受到地理定位技术的影响,希望透过将这惹眼的红色图钉从网络复制到现实世界,让更多人去留意数字信息与城市公共空间的关系。

“当你在Google地图上输入一个地址后,它会对应地通过这个红色标志来做出回应,我们应该去哪儿,以及我们的周围存在着哪些兴趣点,如咖啡馆、餐厅到酒店、古迹等等。Google地图变革了我们与地理世界互动的方式、对空间的认知以及我们穿梭其中的方式。”

据巴托尔介绍,延森·拉斯姆森(Jens Rasmussen)这位Google高级工程师在发明这个地理标志时,还未曾想过它对真实世界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力:“拉斯姆森只是觉得不要用星星或是圆点,以免让这个区域看上去呈现阴影,而没有料到这个标志会成为一个文化现象。”

“法国社会学家鲍德里亚曾经提出过‘拟像’一词,所谓拟像,就是那些没有以实体物作为依据的符号。它之所以为拟像,在于它复制于无形,以及描绘出一个虚拟区域。在信息科技进入高度发展的今日,媒体不断地在创造拟像,而没有再现的功能,在这拟像统治的世界中,何谓真假、虚实,已经无法辨认,人们就活在这样的拟像信息之下。

而在巴托尔看来:“从在线地图搬到物理空间中,艺术发问的重点在于日常生活中公共空间与拟像之间的关系——虚拟世界的地理信息,需要怎样的方式才能以可见的形式对应到我们的真实生活周遭?而真实又是如何在虚拟与现实当中保持平衡?”

不过,这些标志的出现只是巴托尔雄心的第一步,他还宣布将《反恐精英》按照实物比例搬到现实生活的计划。他的梦想是用混凝土制造,然后将整个de dust地图以1:1比例搬到现实里面,带给玩家关于3D游戏空间的真实体验。

他计划制造出115米长,110米宽,15米高且不上色的实体de dust地图。“全世界又有多少人真正到过纽约时代广场、麦加圣堂和天安门广场?对于成百上千万的玩家来说,他们经常会在生活中相互分享自己在电脑游戏中感受到的3D空间感,对他们而言,像de dust这样的游戏地图要比很多人造建筑物,譬如迪拜这样的城市感觉更加真实。”

秘密情报传递点

除了将虚拟地图实景化,巴托尔还建立了一个离线的数据网络——

“秘密情报传递网”。



U盘在如今已经成了人们移动存储信息必不可少的设备。美国纽约,总是车水马龙的繁忙街道,走在大街上也许会发现路边墙壁上居然有USB接头,是不小心在盖房子时放进去的吗?还是谁的恶作剧?不要怀疑这些墙上的USB接头,并非徒有其表的装饰品,在墙内确实有与之相连通的U盘,路人可以存入一些信息与他人分享。

线下的网络世界

嵌在墙上的U盘即是一个“秘密情报传递点”

这项设计名叫“秘密情报传递点”,原指特工人员在不见面的情况下秘密交换或者传递情报的地方。这个项目源于巴托尔在纽约工作期间的异想天开:他在纽约街头挖了几个墙洞,塞进去一个U盘,只露出USB接口在外面,吸引大家来插入,上传分享自己最爱的文件,也可以随意下载里面的内容。

目前,在纽约布鲁克林的第三大道、帝国富尔顿渡轮公园、联合广场等5地,都能见到这些“秘密情报传递点”——插在墙壁上的U盘。它们的位置相当隐密不易被发现。这项设计让日常生活中毫不起眼的街墙变得相当独特,平常不会注意到的桥墩、砖头接缝处、公共电话亭的角落里,都有可能看到USB的插槽就在那里。

巴托尔的最终目标是把U盘嵌入到城市各处的墙壁里、大楼上甚至出租车里,并且完全公开、不加密,让任何人都可以通过笔记本在公共场所访问它们,下载或者上传文件,从而创建一个匿名的离线文件P2P分享网络。每个U盘里都有一份ReadMe.txt说明文件,向访问者解释这个工程。

线下的网络世界

巴托尔的“秘密情报传递点”

巴托尔希望为人们提供一种奇特的交换信息的方式。虽然现在网络发展已形成一个无远弗届的世界,但这项计划不是透过网络就可传播的模式,必须像旅行一样亲自到达某个城市的某地,找到USB的端口才能收到传递的讯号。埋藏在公共场所墙壁中的USB作为秘密情报传递点,创造了一个交换文件的分享平台,让更多人能够匿名上传信息到这个公共的网络空间。

他要将这一设计推广到世界各国,包括英国和中国。“等我再回到纽约时,会去秘密情报传递点看看哪些东西被分享了,有没有新东西存进去。我离开的时候‘墙壁U盘’里有音乐、电影甚至一些艺术作品。”

显然,这是一个考验人在匿名情况下能够干出什么来的好主意,也能让大家体验一番做特供的乐趣。一位网民在巴托尔的网站上留言说:“真遗憾,这些U盘会被滥用的。有人肯定会将它作为传播病毒的工具,而且这些U盘还会被人或雨水破坏掉。”

巴托尔还建立了秘密情报点的数据库,可方便查询世界各地USB的位置和它们现在的状态,比如说是显示着仍在工作中、坏掉了或是消失了等等。最初投放的U盘里面除了一份说明这个计划的文档之外,都是空空的,所有内容都靠发现U盘的路人插入上传。迄今为止,各国已经有了1401个情报点,密布世界各地,数据量也达到了8945GB,甚至曾经巴黎情人桥上的挂锁都隐藏着这个U盘。

透视密码的玻璃屋

作为对秘密情报传递网的延伸,巴托尔还吸引观众对互联网加密方式的关注。很多人都忘了技术、数据已经与我们密不可分,而这位德国艺术家创作的玻璃屋将这一切都以最直接、真实的方式赤裸裸地摆在你面前。



第一次走进玻璃屋会以为这里是个数码零售店,纯白的装修和整齐排列的电子设备像极了 Apple Store,然而这里并不售卖任何产品,玻璃屋是一个将互联网世界具象化的体验店——旨在展示技术是如何改变生活的。

线下的网络世界

毫无隐私的玻璃屋



如果只是告诉你隐私保护很重要、密码不能太简单、广告无处不在,可能大部分人都不会有强烈的感知。玻璃屋将这一切最真实地摆在你面前,在有限的空间中体验虚拟世界的压迫。艺术和科技交织给人带来的不只是美感,还有更深层的思考。

当我们每次在网上创建一个账号,不仅是多了一个开通虚拟世界的钥匙,同时也将自己的秘密扔到了网上,一个密码被攻破意味着使用同一密码的账号都有了危险,这些简单的字符可能会暴露虚拟网络背后真实的自我。

2012 年 LinkedIn 被黑客入侵,近 650 万的密码遭到泄露,黑客使用的手段之一是词典攻击,用一些高频词汇来破译密码。太多的人用简单词组当密码,2016 年扎克伯格的 Twitter、Instagram 和 Pinterest 账号相继被盗用,他使用的密码就是“dadada”。

艺术家巴托尔将编译后的 460 万个密码全部打印出来,并编成了几部字典厚的书,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很多人甚至直接用“password”当密码前缀。看看这本厚厚的被盗密码库吧,有多少人还在用简单的 123、ABC 做密码?

Google、苹果、Facebook、亚马逊、微软这 5 家科技公司的产品几乎覆盖了世界的每一个角落,这些产品和服务在帮助他们成为巨头的同时,也掌握了人类最多的数据。当我们在享受越来越懂你的人工智能带来的便捷,用一个账号打通所有服务,有没有想过这些企业的影响力到底有多大?

“如自 1998 年成立以来,Google 帝国(Alphabet 公司)在全球范围内已经收购了 180 多家公司,对 400 多家公司有投资,他们的产品包括世界上最大的操作系统 Android、最大的视频网站 YouTube、自动驾驶汽车……我们使用免费的 Google 搜索、Google 地图、Gmail,根据这些数据,Google 对我们有最全面的了解。”

玻璃屋以一种真实而深刻的方式展示了虚拟的网络世界,在有趣的实验和看似无聊的行为艺术中,真正发人深省的是那些被日常忽略、习惯性无视的事实:“很多软件打着关爱的名义进行道德绑架,为了提供更好的服务向你索要隐私。使用产品前要同意用户协议,享受高级功能前要求获得更多权限。这种交换看似是公平的,但有多少人真的会去读《条款和条件》呢?”

“理论上讲这些信息交换都是暂时性的,音乐播放器扫描手机上的歌曲以获得你的听歌喜好,社交软件根据通讯录为你匹配更多好友,这些权限请求大部分是合理的,但仍然有一些产品为了数据不择手段,悄悄在后台记录隐私,然后定向推送广告,甚至出卖数据。”

他更直言不讳“当跟踪方法透明且可见时,数字技术让我们的生活更有效率,但与此同时也绑架了我们的生活——很多协议如果不同意,权限不授予,就无法正常使用服务。在享受服务时,为什么我们只能被迫同意那些条款?”

石头路由器

巴托尔对虚拟与真实世界连结的探索并未终结,包括今年蜚声世界的明斯特国际雕塑展上,他带来了新作《不灭》——一块名为“点火电级”的超能力岩石,其实是一台路由器,会发出 Wi-Fi 讯号,连接之后可以看到石头内储存的种种信息。但要让它可以工作的唯一方式就是在旁边生火!

“点火电级”的尺寸为110x100x90厘米,重1.5吨,永久安放在德国的斯普林霍诺夫博物馆中。装置放在草坪上就是一块大石头,游人可以坐在上面歇息。不过,热情的工作人员会把你引到石头背面,那儿有一堆真正的木柴:然后呢?当然就是点火啦!如果你还保持着老祖宗传下来的野外生火技能,这些木柴就会熊熊燃烧,火焰灼烤着石头……此刻如果掏出手机,奇迹就发生了,你的智能手机上的WiFi一栏里,就会多出一个新的路由器:Keepalive。

线下的网络世界

Keepalive,事实上是一个石头路由器

连接这个路由器并不能让你上网,而是将你带到了一个作者建立的局域网,或者确切地说,一个类似BBS的电子资料库,内中全部是各种正常或奇怪的PDF手册指南,比如《野外生存指南》、《废土世界生存须知》、《SSL-即学即用手册》、《BDSM百宝箱》等。

线下的网络世界

石头和火,看上去让人摸不到头脑

巴托尔表示,在桑迪飓风致使美国电力系统瘫痪时,他亲眼目睹人们利用火炉给设备充电以保持联系,便萌生了创造火力发电WiFi岩石的想法——混合远古和现代的生存方式。 Keepalive本来是网络发展初期,原始的猫和路由器之间的一种通讯模式,即哪怕没有数据包,也要发一个空包,让对方知道自己仍然没有断线。而该装置则使用最原始的能源“火”,来维系数据联系,接入人类的知识储藏。

石头路由器引来大批游客前往体验参观。巴托尔表示,“点火电级”并没有简化人们的生活,是在反乌托邦的理念下去反思文明的发展。WiFi 讯号现在已经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甚至已经理所当然。未来如果出现大型天灾,是否有人会生火启动这个 WiFi 装置来获取生存的信息?

本文选自《IT经理世界》杂志2018年4月5号刊 数字艺术 栏目,

更多精彩内容欢迎订阅纸质版杂志!现在订阅即可享受八折包邮优惠!邮发代号:1-28,购买地址:http://ceocio.taobao.com(店铺:IT经理世界杂志商城)或http://buy.ceocio.com.cn(杂志网上商城)



作者 | 陈婧

微信编辑 | 

吴黛



审稿编辑 | 鑫荻

线下的网络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