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加班逼到要用猝死换休息的程序员们

你见过凌晨4点的洛杉矶吗?

没有,但我见过凌晨两点还在灯火通明的写字楼。

  01  

前不久,听说某互联网大公司又有员工猝死。由于不可知的原因,这个消息并未向社会大众公布,也许是谣言,也许不是。

没有一家媒体深追此事,这是可以理解的。今天年轻人加班致死的事件已经不是新闻,而成了常态。

2014年7月26日,华为海思无线芯片开发部部长王劲突然昏迷,抢救无效,年仅44岁。。

2016年6月24日,前阿里dt总监欧吉良由于常年加班,在运动时猝死,年仅34岁。

2016年6月29日,天涯社区副主编金波下班途中,猝死在地铁,年仅34岁。

2016年11月,22岁的阿里员工潘洋在微博上发表了题为《工号105751实名投诉阿里巴巴,终于我被你们逼死了》的公开信,疑似自杀。

2017年,浙江一名年仅26岁的医生在值完一个夜班连白班后猝死在宿舍

……

看到这里,仿佛这些人不过是新闻上的一个名字,唏嘘之后就再无其他,甚至不会觉得这件事与自己有多大的关系。

被加班逼到要用猝死换休息的程序员们

然而事实上,在中国每年有60万人因为过度工作导致猝死。也许你对这个数字没有概念,这意味着在我们生活的国家,每1分钟,就有至少1个人由于工作劳累而告别人世。

可笑的是,在多数公司,加班变成了一场竞赛,每天第一个走出办公室的人就是输家。

加班的年轻人,到底有多惨?加班究竟是获得好生活的上佳途径还是老板堂皇借口下的无情压榨?

一名互联网创业公司负责软件开发的员工晒出自己近5个月的下班时间:4-6月,基本12点左右下班,因为项目是外包出去的,外包团队只能在他们下班后再来公司对接;7-8月,9点左右,这段时间产品较为稳定;8月中旬开始,每天10点后下班,因为老板说对现在的产品非常不满意,要求重新做一个新的产品出来,时间期限是一个月。

他说,“我们实行严格的打卡制度,一天四次。晚上打完卡也走不了,还得继续干活,周末加班没有调休也没有加班工资。”

另一位互联网公司员工则表示,“我从早上6点半起床,搭地铁到公司要1个小时,8点半上班,晚上基本都是22点半下班赶最后一班地铁,到家23点半,洗衣服吃饭冲凉时间除外,就算不做别的任何事,每天只能休息5个多钟!”

像这样的故事,每天都在北上广深乃至多个一二线城市的年轻人身上不断上演。

你会看到霓虹闪烁的大都市,和浮华下年轻人最惨烈的生存现状,其中所有人都无法逃避的关键词,就是“加班”。

被加班逼到要用猝死换休息的程序员们

  02  

加班文化,盛行在大多数的互联网公司,甚至有创始人说道,“你在未来某一天成功后,一定会感谢当年苦逼加班的自己。”

我有一个朋友,在一家互联网公司做工程师。他忙起来根本没时间洗澡,到家在床上呆坐一会儿,倒头就睡。这套30平米的一居室对他来说只是睡觉的地方,蟑螂反而更像房子的主人,他有时也盘算:“是不是该找蟑螂分摊一下房租。”

约他见一面比治理雾霾还难。不过我们还是在周日约了个短暂的晚饭。为了掩饰日渐后退的发际线他留了油油的刘海,见面后他不好意思的摸摸乱糟糟的胡须,跟我解释:周六正常上班,周日即使有休息时间,他依然处于24小时待命状态,工作一出状况,就必须在20分钟内找到一台电脑投入工作。

“没办法啊,公司的任务摆在这里,不干不行。”点完餐后他把手机摆在右手边,说完这句话,又点开手机看看有没有新消息。面对面坐了15分钟,我隐约闻到一股汗臭。

30多岁了,他还是单身。倒是通过相亲谈过一次恋爱,但因为加班太多,交往一个月中,与姑娘见面的时间总共不超过10小时。后来就黄了,他也不遗憾,说是习惯了。

被加班逼到要用猝死换休息的程序员们

自从阿里“革命”性的提出了“996”工作制之后,互联网行业像是被一夜洗脑般的,纷纷将加班作为对员工评价的硬性指标、对企业狼性的判断标准,根植入企业文化之中,全然没有思考过,员工究竟需不需要加班,是不是所有的员工都需要加班。

在京东,京东云管理层被要求每周至少工作70个小时,管理层会议还要放到晚上和周末开,以避开早9点到晚7点之间的正常工作时段。

被加班逼到要用猝死换休息的程序员们

在小米,实行的工作时间是“朝十晚十”。晚上10点,还能看到灯火通明。

在华为,加班极其盛行。办公室、会议室的桌子下面都放着很多折叠床或者床垫,困了累了就在上面躺一躺,然后继续干。

在58同城,全员996工作制,即上班时间调整为早九点到晚九点、一周上班6天,没有任何的补贴和加班费。

被加班逼到要用猝死换休息的程序员们

强制实行“996”,姚劲波遭到员工微博抗议

甚至,有阿里的员工透露,在阿里公司电梯视频、内网视频有公开宣传这么一个故事,“阿里的一个销售,过年不回家,法定节假日自我加班,发烧40度,各种通宵,结果最后撑不住被老大拖去医院,结果自己还不愿去就医,想要继续工作。”

就像他们的老板马云曾说过的那样,“阿里巴巴是不鼓励加班的,但你自己得加班,这是工作态度。”

  03 

 

有人说,“你的一生,只有这几年,是自己身体和精力最旺盛的时候;也只有这几年,你不用分散精力来孝敬父母或者娶妻生子,这几年是人一生最好的资产,当然应该投资在回报率最高的事情上。”

职场上,他们总是给员工灌输这样的观念:

“职场上,很多时候不是人越老就越有竞争力,而是越老越没竞争力”

“老板都还在加班,你凭什么下班”

“年轻人真正平衡的工作生活,就是应该上班和下班的界限是模糊的”

“不加班的青春,其实挺没意思的”

可不加班就等同于没有斗志吗?盲目的加班会使你离梦想更近吗?

事实上并不是,我一位在互联网工作的朋友说他曾经的梦想,是想成为世界最顶级的黑客,然后被国家重点保护起来,吃喝玩随便挑选,还有漂亮的女特工专门伺候。

可惜,在这家公司长时间的加班让他完全失去了学习新技术的力气,除了工作常用的几门语言,他大学自学过的其他技术早就忘光了。

他不是公司中层,工作7、8年,仅仅升迁一次,在公司统一调薪时涨过两次工资,根本跑不过北京的物价,买房更是奢望。

在他身上,我仿佛看到了很多都市白领共同的迷茫,这样辛苦加班,究竟是为了什么?

论及工作量,他们大多数人根本不需要加班,只是把加班当做一个规矩在遵守。他们在加班中受的苦和忍受的压力,甚至可以说从来都与工作无关。

英国心理学家Cary Cooper把这种现象叫做「Presenteeism – 出勤主义」:很多员工习惯加班,即使没有工作要做也会拖到很晚才下班。他们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向同事和老板展现「积极」的工作态度。有些人甚至生病也坚持上班,只为给老板留一个好印象。

被加班逼到要用猝死换休息的程序员们

稻盛和夫

日本管理四圣之一稻盛和夫,一生创办了3个世界500强,受到国内如张瑞敏、韩都衣舍赵迎光大批企业家追捧,尤其是阿米巴经营法则,正在中国大面积推广!

早年他就职于松风企业,由于企业困难,发不出工资,所以员工为了补贴家用,经常白天磨洋工,下班加班!稻盛和夫发现这个现象,马上开会宣布禁止加班,因为他发现文化涣散,且成本上升。

事实发现,加班的背后并不仅仅只是员工的效率问题。

被加班逼到要用猝死换休息的程序员们

  04  

我上班时很努力,下班就回家,你也应该这样做。

绝大多数公司都是为了加班而去加班,老板总得找点活给员工干,还不给钱。这种恶劣文化的蔓延,只不过是为了安慰白天没有合理利用时间罢了。

“我们是最近开始要求996的,但近期我的效率非常低,因为反正要加班,为什么要那么努力。之前不要求的时候,我加班的时间不比现在少,而且产出多得多。”

一位朋友曾如此对我说。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意识到,明明工作可以在下午5点前就做完,但往往拖延,拖到最后加班到晚上9点才做完。这种低效的工作方式往往是文化涣散的体现,而不会成为一个企业壮大的推力。

关于加班,更多的人认为“我们不是不愿意加班,如果能在加班时间获得更好的提升和更高的收益,我们很乐意。但是我们拒绝为了加班而加班,没有明确的目的,没有合理的方式,也没有应有的报酬。”

我不是乔布斯,我没有一个需要你带领的团队,去每周工作90个小时,在三年后研发出Macintosh。

被加班逼到要用猝死换休息的程序员们

我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工作者,我的成长需要时间去积累,我的生活需要工资去支持。如果,我把自己人生的所有希望,赌在一家企业、一个老板身上,为了加班而加班,却不为自己打算和规划,那一旦被抛弃,受伤最深的一定是我。

稻盛和夫在阿米巴里讲到:工作时长和效益没有必然关系,企业应该将员工绩效和市场效益挂钩,员工慢慢有了成本意识、效益意识和客户意识,认识到自己努力还不够,逐步会主动加班。

如果一个人长期加班,却没有做出什么成绩,这样的人能够称为“爱岗敬业”吗?相反,假如一个人从来不加班,但是却能干出业绩,难道就不是“爱岗敬业”的模范吗?

不向“过劳死”“加班狂”学习,也是一种权利。如果不能让员工产生认同感,不能给员工成长,不能在加班的基础上给予应有的回报,那么盲目的加班只会让公司和员工之间的关系恶化。

“只有股东才会自愿长期996吧,其他一切员工都需要钱来搞定,没有人是自虐狂。”

相关推荐:

  • 22岁阿里员工:“终于,我被你们逼死了!”

  • 北京后厂村码农的早上

  • iOS攻城狮硅谷生活半年记

  • 被加班逼到要用猝死换休息的程序员们